「灌阳新闻」灌阳新闻2017视频
灌阳新闻
灌阳新闻2017视频
广西各个广播电台的频率是多少?广西各地电台频率表:电台名称 频率(单位:MHz) 转播点综合广播: 调频91兆赫、中波792千赫经济广播:调频97兆赫、中波1224千赫教育广播:调频93兆赫文艺广播:调频95兆赫交通广播:调频100.3兆赫北部湾之声:调频96.3兆赫、中波846千赫旅游广播:调频104兆赫广西人民广播电台交通广播:南宁、柳州、桂林、来宾 FM100.3MHZ河池、梧州 FM106.3MHZ百色 FM94.9MHZ钦州、防城港 FM94.3MHZ贺州 FM101,4MHZ玉林、贵港FM98.4MHZ崇左FM89.1MHZ北海FM100.1MHZ广西人民广播电台文艺广播 95.0Music Radio:南宁FM95.0桂林FM94.9柳州、来宾FM101.2梧州FM87.8玉林、贵港FM105.0北海FM95.5 104.7 103.4百色FM97.8防城港FM104.7河池FM94.7崇左FM105.5钦州FM103.4 FM104.7广西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综合广播 新闻910:南宁市 91,桂林市 91.9,北海市 91, 梧州市 105.4,崇左市 104.4,玉林市 94.8,钦州市 105.3,百色市 100.8, 防城港市 87.8, 贺州市 97.6,来宾市 91.8,大明山 96.2,桂林猫儿山 98.6。2.各县转播台序号 所在地 频率MHz 序号 所在地 频率MHz1.天等县 89.9 23 上林县 103.82.德保县 91.7 24 阳朔县 95.63.乐业县 92.8 25 荔浦县 98.44.凌云县 93.2 26 恭城县 100.65.田林县 91.2 27 全州县 102.26.西林县 91 28 博白县 96.87.隆林县 91.5 29 宜州市 96.58.平乐县 90.3 30 都安县 105.59.灌阳县 89.6 31 天峨县 97.310.资源县 94.3 32 合山市 102.611.龙胜县 102.8 33 武宣县 8912.三江县 106.6 34 忻城县 89.313.融水县 105.4 35 象州县 87.114.南丹县 103.3 36 上思县 106.815.大化县 94.3 37 灵山县 9116.浦北县 92.5 38 平果县 103.717.环江县 104.5 39 昭平县 102.118.罗城县 98.2 40 桂平县 104.519.金秀县 89.6 41 岑溪市 99.120.宾阳县 102.7 42 藤县 102.621.横县 95.7 43 蒙山县 93.822.马山县 103.5 44 融安县 95.1拓展资料:广播电台是采编、制作并利用无线电波向一定区域的受众传送声音节目的大众传播机构。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进行通信的新闻传播工具。通过无线电波传送节目的称无线广播,通过导线传送节目的称有线广播。广播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1920年11月2日正式开播。中国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建于1923年,是外国人办的。中国人民广播事业创建于1940年12月,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中国传媒大学是中国广播通信高等教育的发源地。广西人民广播电台
广西各地电台频率表电台名称 频率(单位:MHz) 转播点1.广西卫星广播 88.72.广西文艺广播 95.03.广西教育生活广播 90.14.灵山人民广播电台 91.65.北海人民广播电台 93.56.陆川人民广播电台 99.97.容县人民广播电台 100.18.桂平人民广播电台 100.59.贵港人民广播电台 101.910.横县人民广播电台 102.311.岑溪人民广播电台 102.312.博白人民广播电台 102.813.南宁电台新闻综合频道 101.4拓展资料:南宁上空的频率:南宁交通音乐广播(FM107.4)南宁新闻综合广播(FM101.4)南宁乡村生活广播 ( FM104.9)中国之声 (FM 106.2)广西人民广播电台交通广播 FM100.3广西教育生活广播(私家车930) FM93.0 90.1广西文艺广播 FM 95.0广西电台财富广播 FM97.0广西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综合广播 FM91.0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广西人民广播电台百度百科-广西对外广播电台
南宁上空的频率:1.南宁交通音乐广播(FM107.4)2.南宁新闻综合广播(FM101.4)3.南宁乡村生活广播 ( FM104.9)4.中国之声 (FM 106.2)5.广西人民广播电台交通广播 FM100.36.广西教育生活广播(私家车930) FM93.0 90.17.广西文艺广播 FM 95.08.广西电台财富广播 FM97.09.广西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综合广播 FM91.0拓展资料:广西卫星广播 88.7 广西教育生活广播 90.1 中央电台第一套 90.6 百色广西经济广播 90.8 玉林 广西卫星广播 91.0 灵山人民广播电台 91.6广西经济广播 92.5 广西教育生活广播 93.0 北海人民广播电台 93.5广西卫星广播 94.8 柳州人民广播电台 94.8 广西文艺广播 95.0北流人民广播电台 95.6 广西卫星广播 96.2 博白人民广播电台 96.8广西经济广播 97.0 玉林人民广播电台 97.8 广西经济广播 98.2钦州人民广播电台 98.6 玉林电台文艺节目 99.2 陆川人民广播电台 99.9容县人民广播电台 100.1 桂平人民广播电台 100.5 梧州电台新闻台 100.8广西教育广播成立于2000年1月31日,这是一个年轻的专业频率。93.0、90.1调频立体声,全天播音19小时,节目内容融教育为一体,力求满足广大听众生活多元化的需求。广西教育广播坚持开放办台、质量强台、活动促台的办台理念,坚持生活台、微笑台、青春台的整体风貌,今天广西教育广播正以特有的魅力展现新生活,为广大听众提供优质的精神食粮。参考资料:电台一览表
南宁上空的频率:1.南宁交通音乐广播(FM107.4)2.南宁新闻综合广播(FM101.4)3.南宁乡村生活广播 ( FM104.9)4.中国之声 (FM 106.2)5.广西人民广播电台交通广播 FM100.36.广西教育生活广播(私家车930) FM93.0 90.17.广西文艺广播 FM 95.0 8.广西电台财富广播 FM97.0 9.广西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综合广播 FM91.0
广西各地电台频率表: 电台名称 频率(单位:MHz) 转播点 综合广播: 调频91兆赫、中波792千赫 经济广播:调频97兆赫

广西各地电台频率表:电台名称 频率(单位:MHz) 转播点综合广播: 调频91兆赫、中波792千赫经济广播:调频97兆赫、中波1224千赫教育广播:调频93兆赫文艺广播:调频95兆赫交通广播:调频100.3兆赫北部湾之声:调频96.3兆赫、中波846千赫旅游广播:调频104兆赫广西人民广播电台交通广播:南宁、柳州、桂林、来宾 FM100.3MHZ河池、梧州 FM106.3MHZ百色 FM94.9MHZ钦州、防城港 FM94.3MHZ贺州 FM101,4MHZ玉林、贵港FM98.4MHZ崇左FM89.1MHZ北海FM100.1MHZ广西人民广播电台文艺广播 95.0Music Radio:南宁FM95.0桂林FM94.9柳州、来宾FM101.2梧州FM87.8玉林、贵港FM105.0北海FM95.5 104.7 103.4百色FM97.8防城港FM104.7河池FM94.7崇左FM105.5钦州FM103.4 FM104.7广西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综合广播 新闻910:南宁市 91,桂林市 91.9,北海市 91, 梧州市 105.4,崇左市 104.4,玉林市 94.8,钦州市 105.3,百色市 100.8, 防城港市 87.8, 贺州市 97.6,来宾市 91.8,大明山 96.2,桂林猫儿山 98.6。2.各县转播台序号 所在地 频率MHz 序号 所在地 频率MHz1.天等县 89.9 23 上林县 103.82.德保县 91.7 24 阳朔县 95.63.乐业县 92.8 25 荔浦县 98.44.凌云县 93.2 26 恭城县 100.65.田林县 91.2 27 全州县 102.26.西林县 91 28 博白县 96.87.隆林县 91.5 29 宜州市 96.58.平乐县 90.3 30 都安县 105.59.灌阳县 89.6 31 天峨县 97.310.资源县 94.3 32 合山市 102.611.龙胜县 102.8 33 武宣县 8912.三江县 106.6 34 忻城县 89.313.融水县 105.4 35 象州县 87.114.南丹县 103.3 36 上思县 106.815.大化县 94.3 37 灵山县 9116.浦北县 92.5 38 平果县 103.717.环江县 104.5 39 昭平县 102.118.罗城县 98.2 40 桂平县 104.519.金秀县 89.6 41 岑溪市 99.120.宾阳县 102.7 42 藤县 102.621.横县 95.7 43 蒙山县 93.822.马山县 103.5 44 融安县 95.1拓展资料:广播电台是采编、制作并利用无线电波向一定区域的受众传送声音节目的大众传播机构。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进行通信的新闻传播工具。通过无线电波传送节目的称无线广播,通过导线传送节目的称有线广播。广播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1920年11月2日正式开播。中国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建于1923年,是外国人办的。中国人民广播事业创建于1940年12月,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中国传媒大学是中国广播通信高等教育的发源地。广西人民广播电台
广西各地电台频率表电台名称 频率(单位:MHz) 转播点1.广西卫星广播 88.72.广西文艺广播 95.03.广西教育生活广播 90.14.灵山人民广播电台 91.65.北海人民广播电台 93.56.陆川人民广播电台 99.97.容县人民广播电台 100.18.桂平人民广播电台 100.59.贵港人民广播电台 101.910.横县人民广播电台 102.311.岑溪人民广播电台 102.312.博白人民广播电台 102.813.南宁电台新闻综合频道 101.4拓展资料:南宁上空的频率:南宁交通音乐广播(FM107.4)南宁新闻综合广播(FM101.4)南宁乡村生活广播 ( FM104.9)中国之声 (FM 106.2)广西人民广播电台交通广播 FM100.3广西教育生活广播(私家车930) FM93.0 90.1广西文艺广播 FM 95.0广西电台财富广播 FM97.0广西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综合广播 FM91.0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广西人民广播电台百度百科-广西对外广播电台
南宁上空的频率:1.南宁交通音乐广播(FM107.4)2.南宁新闻综合广播(FM101.4)3.南宁乡村生活广播 ( FM104.9)4.中国之声 (FM 106.2)5.广西人民广播电台交通广播 FM100.36.广西教育生活广播(私家车930) FM93.0 90.17.广西文艺广播 FM 95.08.广西电台财富广播 FM97.09.广西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综合广播 FM91.0拓展资料:广西卫星广播 88.7 广西教育生活广播 90.1 中央电台第一套 90.6 百色广西经济广播 90.8 玉林 广西卫星广播 91.0 灵山人民广播电台 91.6广西经济广播 92.5 广西教育生活广播 93.0 北海人民广播电台 93.5广西卫星广播 94.8 柳州人民广播电台 94.8 广西文艺广播 95.0北流人民广播电台 95.6 广西卫星广播 96.2 博白人民广播电台 96.8广西经济广播 97.0 玉林人民广播电台 97.8 广西经济广播 98.2钦州人民广播电台 98.6 玉林电台文艺节目 99.2 陆川人民广播电台 99.9容县人民广播电台 100.1 桂平人民广播电台 100.5 梧州电台新闻台 100.8广西教育广播成立于2000年1月31日,这是一个年轻的专业频率。93.0、90.1调频立体声,全天播音19小时,节目内容融教育为一体,力求满足广大听众生活多元化的需求。广西教育广播坚持开放办台、质量强台、活动促台的办台理念,坚持生活台、微笑台、青春台的整体风貌,今天广西教育广播正以特有的魅力展现新生活,为广大听众提供优质的精神食粮。参考资料:电台一览表
南宁上空的频率:1.南宁交通音乐广播(FM107.4)2.南宁新闻综合广播(FM101.4)3.南宁乡村生活广播 ( FM104.9)4.中国之声 (FM 106.2)5.广西人民广播电台交通广播 FM100.36.广西教育生活广播(私家车930) FM93.0 90.17.广西文艺广播 FM 95.0 8.广西电台财富广播 FM97.0 9.广西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综合广播 FM91.0
广西各地电台频率表: 电台名称 频率(单位:MHz) 转播点 综合广播: 调频91兆赫、中波792千赫 经济广播:调频97兆赫
广西各地电台频率表电台名称 频率(单位:MHz) 转播点1.广西卫星广播 88.72.广西文艺广播 95.03.广西教育生活广播 90.14.灵山人民广播电台 91.65.北海人民广播电台 93.56.陆川人民广播电台 99.97.容县人民广播电台 100.18.桂平人民广播电台 100.59.贵港人民广播电台 101.910.横县人民广播电台 102.311.岑溪人民广播电台 102.312.博白人民广播电台 102.813.南宁电台新闻综合频道 101.4拓展资料:南宁上空的频率:南宁交通音乐广播(FM107.4)南宁新闻综合广播(FM101.4)南宁乡村生活广播 ( FM104.9)中国之声 (FM 106.2)广西人民广播电台交通广播 FM100.3广西教育生活广播(私家车930) FM93.0 90.1广西文艺广播 FM 95.0广西电台财富广播 FM97.0广西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综合广播 FM91.0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广西人民广播电台百度百科-广西对外广播电台
南宁上空的频率:1.南宁交通音乐广播(FM107.4)2.南宁新闻综合广播(FM101.4)3.南宁乡村生活广播 ( FM104.9)4.中国之声 (FM 106.2)5.广西人民广播电台交通广播 FM100.36.广西教育生活广播(私家车930) FM93.0 90.17.广西文艺广播 FM 95.08.广西电台财富广播 FM97.09.广西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综合广播 FM91.0拓展资料:广西卫星广播 88.7 广西教育生活广播 90.1 中央电台第一套 90.6 百色广西经济广播 90.8 玉林 广西卫星广播 91.0 灵山人民广播电台 91.6广西经济广播 92.5 广西教育生活广播 93.0 北海人民广播电台 93.5广西卫星广播 94.8 柳州人民广播电台 94.8 广西文艺广播 95.0北流人民广播电台 95.6 广西卫星广播 96.2 博白人民广播电台 96.8广西经济广播 97.0 玉林人民广播电台 97.8 广西经济广播 98.2钦州人民广播电台 98.6 玉林电台文艺节目 99.2 陆川人民广播电台 99.9容县人民广播电台 100.1 桂平人民广播电台 100.5 梧州电台新闻台 100.8广西教育广播成立于2000年1月31日,这是一个年轻的专业频率。93.0、90.1调频立体声,全天播音19小时,节目内容融教育为一体,力求满足广大听众生活多元化的需求。广西教育广播坚持开放办台、质量强台、活动促台的办台理念,坚持生活台、微笑台、青春台的整体风貌,今天广西教育广播正以特有的魅力展现新生活,为广大听众提供优质的精神食粮。参考资料:电台一览表
南宁上空的频率:1.南宁交通音乐广播(FM107.4)2.南宁新闻综合广播(FM101.4)3.南宁乡村生活广播 ( FM104.9)4.中国之声 (FM 106.2)5.广西人民广播电台交通广播 FM100.36.广西教育生活广播(私家车930) FM93.0 90.17.广西文艺广播 FM 95.0 8.广西电台财富广播 FM97.0 9.广西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综合广播 FM91.0
广西各地电台频率表: 电台名称 频率(单位:MHz) 转播点 综合广播: 调频91兆赫、中波792千赫 经济广播:调频97兆赫

卓依婷到底有没有死卓依婷根本没有死! 你所听到的那只不过是个谣言罢了,她活得好好的呢,只是在1999年的时候,因不堪工作、学习的双重压力,身体严重透支,患上了胃病,随即暂退歌坛,休息了两年多。2002年复出至今一直在唱歌、出专辑(差不多每年都有),演出、开演唱会,只是因为她比较低调,很少在媒体上看到她,所以很多人就相信了那个谣言。2014年9到10月,她会推出新的原创流行专辑,敬请期待! 她在新浪和腾讯都有微博,你可以关注她,如果想了解更多她的情况,请到百度卓依婷贴吧来,随时欢迎你!
1986年3月9日拜国声综艺团团长何升龙为师,学习日本演歌唱法,并与张月桂老师学习现代舞及日本舞台舞蹈。同年随团正式开始登台表演。[5] 1988年与七海唱片公司签约,二年时间里出了一辑录音带,外借给光辉录影带公司。练钢琴并与华视训练班易天华老师学芭蕾、跟随许慧美老师研习民族舞。[5] 之后开始参加闽南语连续剧的拍摄,同年共演出8部连续剧。1989年与光辉录影带公司正式签约,五年共录制17集歌舞伴唱带。[5] 创下年纪最小却发行最多专辑纪录,同年演出3部连续剧。1990年在东南亚多个国家地区同步发行个人原创歌唱专辑,并领衔主演台湾华视、台视、中视数百集剧集,成为台湾一线演员。[5]1991年在电视剧《盖世皇太子》首次反串小男生皇太子,担任主角。(备注:此剧因高收视率延长10集播出)再造高收视率。[5] 同年与星马地区皇星唱片公司签下当地唱片发行权,并在东南亚举办多场歌友会。1993年在台北五代剧场与歌仔戏名小生唐美云、名小旦石惠君二位学习唱腔及表演身段,到新加坡录唱《中国山歌小调》、并返台湾拍摄录影带。卓依婷-演出现场(18张)1994年与海丽集团签约,重回自己的演艺生涯,期间陆续发行了《民歌小调》《恋恋风情》《闽南语情歌大对唱》《春风妙舞》《春风舞曲》《校园青春乐1、2》等专辑。1994年首次推出台语原创专辑《少女之情怀》(备注:内地版名称《恋梦》),同年参加八点挡名导演林福地制作《那一年我们都很酷》演出, 担任华卫音乐台新人金曲歌唱大赛节目主持人,并且到马来西亚举办多场演唱会。1995年参加由中视播出的闽南语连续剧《你子阮子打咱子》的演出,她首次饰演叛逆角色并演唱主题曲《伸手等你牵》,演技再度发挥,并创下收视率年度第一的好成绩,因而再延长10集。七月推出新专辑《伸手等你牵》并且应邀成为台湾潜水协会“亲善公主”。1996年录制《中国山歌小调》第二辑、《黄梅调》《怀念邓丽君金曲》及流行金曲等多辑影碟片,受大陆东南亚市场的欢迎,特邀举行歌友会及演唱会。1998年发行《化蝶1》《化蝶2》以及《皇牌影视金曲》等名曲翻唱专辑,同年她带了七张专辑《化蝶1》《化蝶2》《猜心1》《猜心2》《春语》《恋梦1》《恋梦2》到马来西亚进行系列宣传。1999年发行了全球华人首张DTS-CD专辑《Butterfly Love Songs》以及《蜕变3》《风之谷·山地情歌》,同时公司为卓依婷量身定制了一张华语原创专辑《伪装》。 同年因工作太忙碌,卓依婷身体不适,医生要她休息好好静养身子,因而暂别歌坛两年。2000年发行的专辑《天使快醒来》。2002年暂别歌坛已近两年的她重展歌喉,推出个人专辑《祝福》与两集贺岁特辑。5月起,她先后到广东的深圳、东莞、茂名、珠海、阳江、清远、云浮等十几个城市举办巡回演唱会。2003年卓依婷推出四张不同类型的专辑《中国时代经典》《蜕变4·"婷"不了的爱》《黄梅戏经典名曲精萃》《天地情-跨世纪山地情歌辑》以及一张贺岁合辑《八大巨星霸气如虹迎新年》。2004年推出《蜕变5》《祝福2》两张个人专辑。并再次到马来西亚宣传。同年,个人首场华南巡回演唱会在中国海南省海口市展开序幕。6月11日参与TTV台视·嘻哈劈头四“艺人教师王”之育达高职之卓依婷篇的演出。2005年发行贺岁专辑《送你一个大年糕》以及首张电子舞曲专辑《燃烧》。同时在深圳、鹤山、开平、台山、阳春、阳江、顺德、番禺、茂名等城市举办个人演唱会。2006年与台湾金牌编曲大师合作推出首张原创发烧大碟《我的眼泪不为你说谎》。同年发行个人贺岁专辑《热歌辣舞闹新春》以及贺岁合辑《八仙齐拜年》并受邀成为油漆产品系列代言人。8月加入马来西亚辉扬唱片公司,其作品选入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中国百年音乐史话”。并参加广西柳州国际奇石节“中华慈善万里行”演唱会。[6]2007年发行个人贺年专辑《恭喜发财》和八大巨星合辑《好日子》。 参演中华慈善总会拍摄的义演电影“缘”及客串中国中央电视台十一假期重头电视剧“丁家有女喜洋洋”。2008年加入优格音乐文化有限公司,受邀续约为油漆产品系列品牌代言人。5月受邀担任“512四川地震灾后重建计划募款”慈善晚会之表演嘉宾。并在广东新会、小揽等地区举办多场演唱会。12月8日,发行全新原创贺岁专辑《好春天》,并在广东举办签售会。卓依婷个人照(19张)2009年10月21日出席南京《亚运中国行》活动。[7] 11月7日赴江苏盐城演出。12月5日参加广东茂名化州市康景体育馆演唱会及广东海利不锈钢管代言新闻发布会。[5]2010年1月1日参加中央电视台《相约2010》元旦晚会[8] 。12月2日出席2010年桂台客属联谊会、广西贺州市首届客家文化节开幕式《客家风两岸情》大型演唱会[5] 。12月18日参加广西河池市都安首届密陀罗文化文化晚会并演唱《流星雨》[5] 。12月22日参加广东深圳龙华雅尊会所周年庆典演出[5] 。12月25日原创贺岁专辑《丰收年》CD与DVD限量版正式发行。[5]2011年1月6日作为湖南吉首“善行2011·爱满湘西”大型演唱会的表演嘉宾出席现场。1月10号参加“魅力修水·生态家园”演出,现场演唱歌曲《欢乐满天下》《童年》《梦想在前方》。1月13日参加湖北省春节文艺晚会录播歌曲串烧《喜气洋洋》《恭喜恭喜》《欢乐满天下》。3月12日参加广西首届桂林千家峒文化旅游节暨2011桂林灌阳“二月八”农具节,并为节目演唱歌曲《康定情歌·情人桥》《童年》《梦想在前方》。4月2日参加广东魅力英德群星演唱会,演唱歌曲《童年》《潮湿的心》《梦想在前方》。5月10日接受网易专访。5月10日晚携个人原创同名专辑《卓依婷》在北京水立方举行媒体见面会,当天现场演唱了《悄悄话》《HELLO》和《明月》。7月9日参加湖南快乐潇湘走进神州瑶都群星演唱会。[5]2013年11月23日,与游鸿明等名星在现身广西全州县,举行了联合演出的群星演唱会。[9-14]2014年携手王杰在亚洲厨卫城售楼部(备注:广东鹤山佛开高速·水口出口侧)开办明星见面会,现场助阵第十届中国(南安)水暖泵阀交易会,并为到场来宾献唱《她的背影》、《一场游戏一场梦》、《童年》、《梦想在前方》等歌曲。COPY FROMhttp://baike.baidu.com/view/40954.htm?fr=aladdin#1
听说死了
没
卓依婷根本活得好好的,百度才是真的,不要听人家乱说,前二十年就喜欢听他的歌曲。

卓依婷根本没有死! 你所听到的那只不过是个谣言罢了,她活得好好的呢,只是在1999年的时候,因不堪工作、学习的双重压力,身体严重透支,患上了胃病,随即暂退歌坛,休息了两年多。2002年复出至今一直在唱歌、出专辑(差不多每年都有),演出、开演唱会,只是因为她比较低调,很少在媒体上看到她,所以很多人就相信了那个谣言。2014年9到10月,她会推出新的原创流行专辑,敬请期待! 她在新浪和腾讯都有微博,你可以关注她,如果想了解更多她的情况,请到百度卓依婷贴吧来,随时欢迎你!
1986年3月9日拜国声综艺团团长何升龙为师,学习日本演歌唱法,并与张月桂老师学习现代舞及日本舞台舞蹈。同年随团正式开始登台表演。[5] 1988年与七海唱片公司签约,二年时间里出了一辑录音带,外借给光辉录影带公司。练钢琴并与华视训练班易天华老师学芭蕾、跟随许慧美老师研习民族舞。[5] 之后开始参加闽南语连续剧的拍摄,同年共演出8部连续剧。1989年与光辉录影带公司正式签约,五年共录制17集歌舞伴唱带。[5] 创下年纪最小却发行最多专辑纪录,同年演出3部连续剧。1990年在东南亚多个国家地区同步发行个人原创歌唱专辑,并领衔主演台湾华视、台视、中视数百集剧集,成为台湾一线演员。[5]1991年在电视剧《盖世皇太子》首次反串小男生皇太子,担任主角。(备注:此剧因高收视率延长10集播出)再造高收视率。[5] 同年与星马地区皇星唱片公司签下当地唱片发行权,并在东南亚举办多场歌友会。1993年在台北五代剧场与歌仔戏名小生唐美云、名小旦石惠君二位学习唱腔及表演身段,到新加坡录唱《中国山歌小调》、并返台湾拍摄录影带。卓依婷-演出现场(18张)1994年与海丽集团签约,重回自己的演艺生涯,期间陆续发行了《民歌小调》《恋恋风情》《闽南语情歌大对唱》《春风妙舞》《春风舞曲》《校园青春乐1、2》等专辑。1994年首次推出台语原创专辑《少女之情怀》(备注:内地版名称《恋梦》),同年参加八点挡名导演林福地制作《那一年我们都很酷》演出, 担任华卫音乐台新人金曲歌唱大赛节目主持人,并且到马来西亚举办多场演唱会。1995年参加由中视播出的闽南语连续剧《你子阮子打咱子》的演出,她首次饰演叛逆角色并演唱主题曲《伸手等你牵》,演技再度发挥,并创下收视率年度第一的好成绩,因而再延长10集。七月推出新专辑《伸手等你牵》并且应邀成为台湾潜水协会“亲善公主”。1996年录制《中国山歌小调》第二辑、《黄梅调》《怀念邓丽君金曲》及流行金曲等多辑影碟片,受大陆东南亚市场的欢迎,特邀举行歌友会及演唱会。1998年发行《化蝶1》《化蝶2》以及《皇牌影视金曲》等名曲翻唱专辑,同年她带了七张专辑《化蝶1》《化蝶2》《猜心1》《猜心2》《春语》《恋梦1》《恋梦2》到马来西亚进行系列宣传。1999年发行了全球华人首张DTS-CD专辑《Butterfly Love Songs》以及《蜕变3》《风之谷·山地情歌》,同时公司为卓依婷量身定制了一张华语原创专辑《伪装》。 同年因工作太忙碌,卓依婷身体不适,医生要她休息好好静养身子,因而暂别歌坛两年。2000年发行的专辑《天使快醒来》。2002年暂别歌坛已近两年的她重展歌喉,推出个人专辑《祝福》与两集贺岁特辑。5月起,她先后到广东的深圳、东莞、茂名、珠海、阳江、清远、云浮等十几个城市举办巡回演唱会。2003年卓依婷推出四张不同类型的专辑《中国时代经典》《蜕变4·"婷"不了的爱》《黄梅戏经典名曲精萃》《天地情-跨世纪山地情歌辑》以及一张贺岁合辑《八大巨星霸气如虹迎新年》。2004年推出《蜕变5》《祝福2》两张个人专辑。并再次到马来西亚宣传。同年,个人首场华南巡回演唱会在中国海南省海口市展开序幕。6月11日参与TTV台视·嘻哈劈头四“艺人教师王”之育达高职之卓依婷篇的演出。2005年发行贺岁专辑《送你一个大年糕》以及首张电子舞曲专辑《燃烧》。同时在深圳、鹤山、开平、台山、阳春、阳江、顺德、番禺、茂名等城市举办个人演唱会。2006年与台湾金牌编曲大师合作推出首张原创发烧大碟《我的眼泪不为你说谎》。同年发行个人贺岁专辑《热歌辣舞闹新春》以及贺岁合辑《八仙齐拜年》并受邀成为油漆产品系列代言人。8月加入马来西亚辉扬唱片公司,其作品选入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中国百年音乐史话”。并参加广西柳州国际奇石节“中华慈善万里行”演唱会。[6]2007年发行个人贺年专辑《恭喜发财》和八大巨星合辑《好日子》。 参演中华慈善总会拍摄的义演电影“缘”及客串中国中央电视台十一假期重头电视剧“丁家有女喜洋洋”。2008年加入优格音乐文化有限公司,受邀续约为油漆产品系列品牌代言人。5月受邀担任“512四川地震灾后重建计划募款”慈善晚会之表演嘉宾。并在广东新会、小揽等地区举办多场演唱会。12月8日,发行全新原创贺岁专辑《好春天》,并在广东举办签售会。卓依婷个人照(19张)2009年10月21日出席南京《亚运中国行》活动。[7] 11月7日赴江苏盐城演出。12月5日参加广东茂名化州市康景体育馆演唱会及广东海利不锈钢管代言新闻发布会。[5]2010年1月1日参加中央电视台《相约2010》元旦晚会[8] 。12月2日出席2010年桂台客属联谊会、广西贺州市首届客家文化节开幕式《客家风两岸情》大型演唱会[5] 。12月18日参加广西河池市都安首届密陀罗文化文化晚会并演唱《流星雨》[5] 。12月22日参加广东深圳龙华雅尊会所周年庆典演出[5] 。12月25日原创贺岁专辑《丰收年》CD与DVD限量版正式发行。[5]2011年1月6日作为湖南吉首“善行2011·爱满湘西”大型演唱会的表演嘉宾出席现场。1月10号参加“魅力修水·生态家园”演出,现场演唱歌曲《欢乐满天下》《童年》《梦想在前方》。1月13日参加湖北省春节文艺晚会录播歌曲串烧《喜气洋洋》《恭喜恭喜》《欢乐满天下》。3月12日参加广西首届桂林千家峒文化旅游节暨2011桂林灌阳“二月八”农具节,并为节目演唱歌曲《康定情歌·情人桥》《童年》《梦想在前方》。4月2日参加广东魅力英德群星演唱会,演唱歌曲《童年》《潮湿的心》《梦想在前方》。5月10日接受网易专访。5月10日晚携个人原创同名专辑《卓依婷》在北京水立方举行媒体见面会,当天现场演唱了《悄悄话》《HELLO》和《明月》。7月9日参加湖南快乐潇湘走进神州瑶都群星演唱会。[5]2013年11月23日,与游鸿明等名星在现身广西全州县,举行了联合演出的群星演唱会。[9-14]2014年携手王杰在亚洲厨卫城售楼部(备注:广东鹤山佛开高速·水口出口侧)开办明星见面会,现场助阵第十届中国(南安)水暖泵阀交易会,并为到场来宾献唱《她的背影》、《一场游戏一场梦》、《童年》、《梦想在前方》等歌曲。COPY FROMhttp://baike.baidu.com/view/40954.htm?fr=aladdin#1
听说死了
没
卓依婷根本活得好好的,百度才是真的,不要听人家乱说,前二十年就喜欢听他的歌曲。
1986年3月9日拜国声综艺团团长何升龙为师,学习日本演歌唱法,并与张月桂老师学习现代舞及日本舞台舞蹈。同年随团正式开始登台表演。[5] 1988年与七海唱片公司签约,二年时间里出了一辑录音带,外借给光辉录影带公司。练钢琴并与华视训练班易天华老师学芭蕾、跟随许慧美老师研习民族舞。[5] 之后开始参加闽南语连续剧的拍摄,同年共演出8部连续剧。1989年与光辉录影带公司正式签约,五年共录制17集歌舞伴唱带。[5] 创下年纪最小却发行最多专辑纪录,同年演出3部连续剧。1990年在东南亚多个国家地区同步发行个人原创歌唱专辑,并领衔主演台湾华视、台视、中视数百集剧集,成为台湾一线演员。[5]1991年在电视剧《盖世皇太子》首次反串小男生皇太子,担任主角。(备注:此剧因高收视率延长10集播出)再造高收视率。[5] 同年与星马地区皇星唱片公司签下当地唱片发行权,并在东南亚举办多场歌友会。1993年在台北五代剧场与歌仔戏名小生唐美云、名小旦石惠君二位学习唱腔及表演身段,到新加坡录唱《中国山歌小调》、并返台湾拍摄录影带。卓依婷-演出现场(18张)1994年与海丽集团签约,重回自己的演艺生涯,期间陆续发行了《民歌小调》《恋恋风情》《闽南语情歌大对唱》《春风妙舞》《春风舞曲》《校园青春乐1、2》等专辑。1994年首次推出台语原创专辑《少女之情怀》(备注:内地版名称《恋梦》),同年参加八点挡名导演林福地制作《那一年我们都很酷》演出, 担任华卫音乐台新人金曲歌唱大赛节目主持人,并且到马来西亚举办多场演唱会。1995年参加由中视播出的闽南语连续剧《你子阮子打咱子》的演出,她首次饰演叛逆角色并演唱主题曲《伸手等你牵》,演技再度发挥,并创下收视率年度第一的好成绩,因而再延长10集。七月推出新专辑《伸手等你牵》并且应邀成为台湾潜水协会“亲善公主”。1996年录制《中国山歌小调》第二辑、《黄梅调》《怀念邓丽君金曲》及流行金曲等多辑影碟片,受大陆东南亚市场的欢迎,特邀举行歌友会及演唱会。1998年发行《化蝶1》《化蝶2》以及《皇牌影视金曲》等名曲翻唱专辑,同年她带了七张专辑《化蝶1》《化蝶2》《猜心1》《猜心2》《春语》《恋梦1》《恋梦2》到马来西亚进行系列宣传。1999年发行了全球华人首张DTS-CD专辑《Butterfly Love Songs》以及《蜕变3》《风之谷·山地情歌》,同时公司为卓依婷量身定制了一张华语原创专辑《伪装》。 同年因工作太忙碌,卓依婷身体不适,医生要她休息好好静养身子,因而暂别歌坛两年。2000年发行的专辑《天使快醒来》。2002年暂别歌坛已近两年的她重展歌喉,推出个人专辑《祝福》与两集贺岁特辑。5月起,她先后到广东的深圳、东莞、茂名、珠海、阳江、清远、云浮等十几个城市举办巡回演唱会。2003年卓依婷推出四张不同类型的专辑《中国时代经典》《蜕变4·"婷"不了的爱》《黄梅戏经典名曲精萃》《天地情-跨世纪山地情歌辑》以及一张贺岁合辑《八大巨星霸气如虹迎新年》。2004年推出《蜕变5》《祝福2》两张个人专辑。并再次到马来西亚宣传。同年,个人首场华南巡回演唱会在中国海南省海口市展开序幕。6月11日参与TTV台视·嘻哈劈头四“艺人教师王”之育达高职之卓依婷篇的演出。2005年发行贺岁专辑《送你一个大年糕》以及首张电子舞曲专辑《燃烧》。同时在深圳、鹤山、开平、台山、阳春、阳江、顺德、番禺、茂名等城市举办个人演唱会。2006年与台湾金牌编曲大师合作推出首张原创发烧大碟《我的眼泪不为你说谎》。同年发行个人贺岁专辑《热歌辣舞闹新春》以及贺岁合辑《八仙齐拜年》并受邀成为油漆产品系列代言人。8月加入马来西亚辉扬唱片公司,其作品选入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中国百年音乐史话”。并参加广西柳州国际奇石节“中华慈善万里行”演唱会。[6]2007年发行个人贺年专辑《恭喜发财》和八大巨星合辑《好日子》。 参演中华慈善总会拍摄的义演电影“缘”及客串中国中央电视台十一假期重头电视剧“丁家有女喜洋洋”。2008年加入优格音乐文化有限公司,受邀续约为油漆产品系列品牌代言人。5月受邀担任“512四川地震灾后重建计划募款”慈善晚会之表演嘉宾。并在广东新会、小揽等地区举办多场演唱会。12月8日,发行全新原创贺岁专辑《好春天》,并在广东举办签售会。卓依婷个人照(19张)2009年10月21日出席南京《亚运中国行》活动。[7] 11月7日赴江苏盐城演出。12月5日参加广东茂名化州市康景体育馆演唱会及广东海利不锈钢管代言新闻发布会。[5]2010年1月1日参加中央电视台《相约2010》元旦晚会[8] 。12月2日出席2010年桂台客属联谊会、广西贺州市首届客家文化节开幕式《客家风两岸情》大型演唱会[5] 。12月18日参加广西河池市都安首届密陀罗文化文化晚会并演唱《流星雨》[5] 。12月22日参加广东深圳龙华雅尊会所周年庆典演出[5] 。12月25日原创贺岁专辑《丰收年》CD与DVD限量版正式发行。[5]2011年1月6日作为湖南吉首“善行2011·爱满湘西”大型演唱会的表演嘉宾出席现场。1月10号参加“魅力修水·生态家园”演出,现场演唱歌曲《欢乐满天下》《童年》《梦想在前方》。1月13日参加湖北省春节文艺晚会录播歌曲串烧《喜气洋洋》《恭喜恭喜》《欢乐满天下》。3月12日参加广西首届桂林千家峒文化旅游节暨2011桂林灌阳“二月八”农具节,并为节目演唱歌曲《康定情歌·情人桥》《童年》《梦想在前方》。4月2日参加广东魅力英德群星演唱会,演唱歌曲《童年》《潮湿的心》《梦想在前方》。5月10日接受网易专访。5月10日晚携个人原创同名专辑《卓依婷》在北京水立方举行媒体见面会,当天现场演唱了《悄悄话》《HELLO》和《明月》。7月9日参加湖南快乐潇湘走进神州瑶都群星演唱会。[5]2013年11月23日,与游鸿明等名星在现身广西全州县,举行了联合演出的群星演唱会。[9-14]2014年携手王杰在亚洲厨卫城售楼部(备注:广东鹤山佛开高速·水口出口侧)开办明星见面会,现场助阵第十届中国(南安)水暖泵阀交易会,并为到场来宾献唱《她的背影》、《一场游戏一场梦》、《童年》、《梦想在前方》等歌曲。COPY FROMhttp://baike.baidu.com/view/40954.htm?fr=aladdin#1
听说死了
没
卓依婷根本活得好好的,百度才是真的,不要听人家乱说,前二十年就喜欢听他的歌曲。

谁知道“邓”的姓是怎么来的一、姓氏源流 邓(Dèng)源出有五:1、出自子姓(商族的始祖契为子姓)或曼姓。据《元和姓纂》所载,商高宗武丁封他的叔父曼季于邓国曼城(故城在今河南省邓州),是为曼侯,称曼氏,曼氏后来又改封邓国(此邓国在今河南省孟县的西南),为邓侯。经西周、春秋延续了600多年。西周时,邓国是周朝南方较为重要的一个异姓侯国,但因与楚为敌,于公元前678年被楚国灭掉。邓侯子孙为纪念故国,便纷纷改姓邓,史称邓姓正宗。2、黄帝时有邓伯温国,要早于殷邓。3、出自姒姓(夏的始祖大禹为姒姓)。据《路史》所载,相传夏朝时帝仲康有子孙封在邓国(今河南省邓州一带),邓郡的后世子孙以国为氏,称邓氏。4、出自李氏。据《安化邓氏谱序》所载,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后主李煜的第八子李从镒,受封为邓王。公元975年,北宋灭唐后,宋太宗下令缉拿南唐宗室,李从镒之子天和出逃,以父亲封为氏,其后子孙遂称邓氏。5、少数民族改姓而来。如两晋时有羌人姓邓,清广西庆远府土司邓氏始于明朝、瑶族勒当氏汉姓为邓,还有满、壮、蒙古、哈尼、苗、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得姓始祖:武丁。即邓姓出自子姓或曼姓说。商朝时,殷王武丁封其叔父曼季于邓国曼城,同时封其为侯爵,后来曼季建立了邓国,人们称他为邓侯,邓国经西周、春秋,一直延续了600多年,西周时,邓国是周朝南方较为重要的诸侯国之一,后因与楚国为敌,至鲁庄公十六年(即公元前678年),或说为鲁桓公七年(即公元前705年),为楚所灭,邓侯子孙为纪念故国,便以国名为姓,其后人尊武丁为邓姓的得姓始祖。二、迁徙分布今河南邓州为邓姓的发祥地,而后向紧邻的湖北、湖南一带迁徙,西汉时,有邓况由两湖回迁南阳新野,光武中兴后,其子孙累世宠贵,凡侯者29人,公2人,大将军以下13人,中2014人,列校22人,州牧郡守48人,其余侍中、将、大夫、郎、谒者不可胜数。自然,邓况也就成为南阳邓姓这一望族的开基始祖。其后南阳邓姓分衍出六个著名支派,即高密邓姓(其始祖为东汉太傅、高密侯邓禹)、安定邓姓(其始祖为汉末武威太守邓晋生第七代孙邓骘,亦为邓禹的直系世孙)、平阳邓姓(其始祖为西晋尚书右仆射邓攸,亦为邓禹之后)、陈郡邓姓(其始祖为东晋荆州刺史邓粲,亦为邓禹之后 )、洛阳邓姓(为东汉大将军邓骘之后),可见此期仍以河南为中心,然后首先东迁山东高密,再北上山西临汾;又有邓姓人南迁四川、广东等地,东汉末年邓骘曾孙邓芝由上蔡避乱入巴蜀。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是邓姓人大举南迁的直接原因。此期邓姓在北方的山东、山西、陕西、甘肃等地落籍,在南方已迁居到今江苏、湖南、四川、安徽等地。初唐时,李煜之孙李天和改邓姓避居于今湖南安化一带,而邓骘十九世孙邓超因仕宦而迁居江西宜春,成为江西邓姓之开基始祖。邓姓南迁闽粤始于宋景定年间(即公元126零年以后),宋末元初,有名士邓向游学粤东,落籍南雄。明朝时,邓超二十九世孙邓刚由江西徙居广西全州,邓刚弟邓果因仕宦而落籍湖北石首,邓鹤轩(南宋江西吉安爱国志士邓郯、邓光荐之族人)因仕宦而徙居四川广安,邓小平便出自此支。清时邓姓已遍布全国各地。如今,邓姓人口遍布全国,尤以四川、广东两省为多,约占全国汉族邓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五。据《邓世家谱》载,邓姓已有114代传人。邓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四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五四。三、历史名人邓通:蜀郡南安(今属四川省)人,西汉时蜀中以邓氏钱遍天下而闻名,为邓氏家族第四十二世祖。邓禹:南阳(今河南新野)人,东汉名将,跟从光武帝刘秀破王匡、刘均等军,名震关西。天下平定,功勋显赫,封高密侯。后绘图云台,居二十八将之首,为邓氏家族的第四十七世祖。邓艾:义阳棘阳(今河南省新野)人,三国时曹魏名将,官任镇西大将,率军灭蜀汉,为邓氏家族第五十四世祖。邓芝:河南省新野人,邓禹的后裔。三国时蜀国名将。他为将军二十余年,赏罚分明,善恤卒伍,是历史上著名的清明廉洁的军事将领。邓攸:平阳(今山西省襄汾)人,东晋晋元帝时南迁前后声誉卓著的名臣。邓牧: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元代思想家,自称“三教外人”,表示不列入儒、释、道三教正宗,他有《伯牙琴》、《洞霄图志》行世。邓韍:字文度,号梓堂,江苏省常熟人,明代学者,工山水,能诗文,好宋儒书,著有《易解》、《常熟志》等。邓发:广东省云浮市(今云城区)附城乡 石塘村人,早年外出广州、香港等地谋生。1925年参加领导省港大罢工,并当选为工人代表。1926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国发党广东省党部北伐青年工作队队长。协助陈延年、邓中夏、苏兆征等组织宣传队、运输队和救护队,且随北伐军出征中原。广州起义失败后转赴香港搞地下工作。经过长期革命斗争锻炼,邓发已成为中国工运领袖之一。1931年夏,邓发任中央局委员、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保卫局局长,并参加了举世瞩目之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结束后,在陕北任粮食部长。1937年抗战爆发,任八路军新疆办事处主任。1939年,赴延安任中央党校校长。1946年4月8日,邓发、王若飞、秦邦宪、叶挺等同志在重庆乘飞机返延安途中,在晋西北兴县黑茶山不幸失事遇难。邓子龙:丰城(今属江西省)人,明代抗倭名将,1598年援朝抗倭,战死釜山南海。邓世昌:广东省番禺人,清末海军名将、爱国将领,在1894年的黄海战役中,率致远舰奋勇作战,在弹尽、舰伤之际,加速猛撞吉野号未果,因中鱼雷,全舰官兵壮烈殉国。邓廷桢:江宁(今江苏省南京)人,清代名将,历任两广总督、闽浙总督,曾率军阻击英舰于厦门,后受投降派诬陷,与林则徐一同被充军伊犁,三年后被重新起用,著有《双砚斋诗钞》。邓中夏:湖南省宜章县人,中共早期工人运动领导人之一,曾领导长辛店铁路工人、开滦煤矿工人和省港工人大罢工,1933年被捕就义。邓宝珊:甘肃天水人,同盟会会员,曾参加北伐,1949年率部起义。邓小平:四川省广安人,少时赴法国勤工俭学,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归国后,领导百色起义,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赫赫铁师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淮海战役居攻至伟。他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第二代领导集体主要成员,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邓颖超:邓文淑、邓咏通、邓湘君,祖籍河南省光山,生于广西省南宁,她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要领导人。中共第八至第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书记,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第四、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六届全国政协主席。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四、郡望堂号1、郡望南阳郡:战国秦时置郡,治所在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此支邓氏以居新野而著称,其开基始祖为邓况。安定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今高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此支邓氏,其开基始祖为汉末武威太守邓晋生。高密国:西汉置郡,治所在高密(今山东省高密南)。此支邓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太傅、高密侯邓禹。平阳郡:三国魏置郡,治所在平阳(今临汾西南)。此支邓氏,其开基始祖为西晋邓攸。长沙郡:战国秦置郡,治所在临湘(今长沙市)。此支邓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晋荆州刺史邓粲。陈郡:秦时置郡,治所在陈县。此支邓氏,为晋代广州刺史邓岳之族所在。洛阳郡:秦始终置县。此支邓氏,为东汉大将军邓骘。宜春县:治所在今江西省宜春。南雄县:治所在今广东省南雄县。2、堂号平寿堂或谦恕堂:源出东汉时,邓禹第六子邓训为郎中。谦(谦逊不骄傲)恕(对人宽恕)下士(以礼待下属),士大夫都归附他,所以叫“谦恕堂”。邓训用恩惠和信义对待羌胡,少数民族都感激他,喜欢他,都来通好。朝廷封他寿平侯。此外,邓姓还有以:“讲学堂”、“集文堂”、“两秀堂”、“南阳堂”、“南雄堂”等为其堂号。============================================================【邓姓宗祠通用联】〖邓姓宗祠四言通用联〗南阳望族;新野芳踪。——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邓氏宗祠“南阳堂”堂联。全出典出邓氏的望族南阳郡,以居新野时而著称。南阳世泽;东汉家声。——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邓姓姓宗祠南阳堂的通用联。上联典出邓姓宗族源自南阳邓州。下联典出邓姓先祖望族历史启自东汉之末名将邓禹。中国分布极广的邓姓族人公认东汉的开国勋臣邓禹为本族远祖。邓禹是河南省南阳郡新野人,为汉光武帝刘秀幼年同学。他追随刘秀,屡立战功。汉光武帝平定天下之后,封邓禹为高密侯。此后,他的画相挂在功臣阁,为著名的“云台28将”之首。南阳望族;新野芳踪。——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同上。云台列首;谏院知名。——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东汉初南阳新野人邓禹,字仲华,少年时游学长安,与刘秀关系密切,后奉刘秀命,以前将军率精兵入关,大破绿林军王匡等部,平定河东,任大司徒。刘秀统一全国后,封他为高密侯,明帝时拜太傅,图像画于云台(今洛阳南宫所建高台,画中兴功臣像以表彰),居诸将之首。下联典指宋代建昌人邓润甫,字温伯,皇佑年间进士,历官翰林学士、承旨、礼部尚书、尚书右丞,又曾主持谏院,有直声。平叔下士;伯道存侄。——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东汉·邓训,字平叔,明帝初为郎中,谦恭下士,人多归附之。下联典指晋·邓攸,字伯道,携家避乱,怜其弟早亡,危急关头时,存侄而弃子,时人敬其德而哀之。南阳世泽;税院家声。——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香港特别行政区锦田邓氏宗祠联。上联典指邓姓的郡望。下联典出本支邓姓始祖原籍江西吉水县的邓符协,在北宋神宗熙宁年间考中进士,后游宧至锦田,见当地山清水秀,有感中原变乱,任满后定居锦田,是锦田邓姓的开族祖先,邓氏在锦田建书楼,教育子孙。因此,他的子孙多有功名。北宋末年,金人南侵,掳走徽、钦二宗,皇亲国戚,纷纷南逃,邓符协的后人,邓元亮起兵勤王,在战乱中救得一姓赵的小女孩,邓元亮见她的气质灵秀,便收养了她,并供书教学。其后,许配了他的儿子邓惟汲,在锦田隐居。南宋高宗即位,皇室贵胄,纷纷归宗;原来邓元亮救养的女孩子,是高宗的女儿,至光宗时,邓惟汲虽然己死去,但论辈份,她是光宗的姑母,是皇姑。皇姑便命长子邓林持手书面见光宗,光宗追赠邓惟汲为“税院郡马”是“税院家声”典故的由来。-----------------------------------------------------------------〖邓姓宗祠五言通用联〗南阳承世泽;东汉启功名。——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香港特别行政区屏山邓氏宗祠联(1)。迁徙于香港屏山的邓氏,有较为详细的宗亲历史考证.据载,屏山的邓姓人,其先祖的迁播路线,是由邓州至新野,或经江西,或经福 建而迁入广东,而后入香港的。屏山邓氏宗祠距今有700年的历史。上联典出邓姓宗族源自南阳邓州。下联典出邓姓先祖望族历史启自东汉之末。为邓姓南阳堂的通用联。月斜诗梦瘦;风散墨花香。——明·邓子龙撰邓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明代抗倭将领邓子龙(1523-1598)自题书心联。邓子龙,字武桥,丰城(修江西丰城)人。公元1598年,明军授朝抗倭,他以故官领水军。从陈璘赴朝。时倭军将泫海逃遁,他即偕朝鲜统制使李舜巨督水军为前峰,邀击于釜山南海,英勇奋击,杀敌无算;因舟中起火,为敌所乘遂战死。舜臣赴救,亦死。清操历冰雪;赤手捕长蛇。——邓中夏撰邓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无产阶级革命家邓中夏(1894-1933)自题联。邓中夏,原名邓康,号钟懈,湖南宜章人。忧乐关天下;安危系一身。——潘力生撰邓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潘力生赠邓小平联。东汉家声远;南阳世泽长。——佚名撰广东省南雄县梅岭山珠玑巷邓氏宗祠联南雄珠玑巷位于梅岭山下,是广东仅存的宋代古巷道,被称为“广东第一巷”珠玑巷的得名始于唐代张昌七世同居,朝廷知道后为表彰其孝义特赐珠玑绦环。自梅关开通以来,梅关驿道就成为中原和江南通往岭南的唯一一条大道,也是北上商贸交易和南迁移民的重要交通路线,珠玑巷便成了这条驿道上的一个重要墟镇。前人杨廷桂在《南还日记》中描写:“途中行旅如蚁,挤拥甚于观剧。大量来自中原各地移民及商人进入岭南珠玑巷,又经此转至珠江三角洲及广西以至海外谋生,其后裔遍布岭南、港、澳、台和海外各国。”看来珠玑巷是大部分珠三角居民的发祥地,海外华侨的祖居。据珠玑巷南迁后裔联谊会搜集的各地南迁后裔143姓族谱记栽,由珠玑巷播迁粤、港、澳、台及海内外的后裔数千万人,都承根认脉,均称珠玑巷为“七百年前的桑梓乡”。-----------------------------------------------------------------〖邓姓宗祠六言通用联〗平叔常能下士;伯道胡为无儿。——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东汉邓训,字平叔,邓禹第六子,少年时有大志,明帝初年官郎中,谦逊宽容,礼贤下士,士大夫多愿意跟着他干。后历任乌桓校尉、张掖太守、护羌校尉。下联典指晋代襄陵人邓攸,字伯道,少年时丧父,居丧时以孝闻名。石勒南侵,邓攸携带全家避乱,担着自己的儿子和弟弟的儿子,因情势危急,他考虑不能两全,便丢弃了自己的儿子,为早死的弟弟留下子嗣。后至江东,历官太子中庶子、吴郡太守、尚书左仆射。为官廉洁清明,深得百姓拥戴。当时人们敬其德为他哀叹:“无道无知,使邓伯道无儿!”禁烟功勋卓著;抗日史册留芳。——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清代名将邓延桢,字懈筠,江宁(今南京市)人。历任两文总督、闽浙等。1839年与林则徐,协力整顿海防,查禁鸦片。同年调任闽总指挥总督,加强海防,率军击退进犯厦门的英国舰队。后受投降派诬陷,与林则徐同时被革职。下联典指清代海军名将邓世昌事典。邓曼智能料事;太后夙本好书。——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春秋·楚武王夫人邓曼机智过人,料事必中。下联典指晋·邓训之女幼好读书,后贵为太后。-----------------------------------------------------------------〖邓姓宗祠七言通用联〗祖德高如山并耸;宗功深似水同流。——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邓氏宗祠南阳堂通用联(1)。鞠躬恍觉祠门隘;诚益顿忘市井喧。——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邓氏宗祠南阳堂通用联(2)。祖籍灌阳千家峒;孙邑富水七都乡。——佚名撰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柳家乡平寨村邓氏家厝通用联平寨村邓姓人都保存有自己的族谱,村中长老邓明光家的族谱记载着:“立太祖以来洪武年间由全州灌阳千家峒发迹到平乐府富川县,洪武二年岁次乙酉原籍经家考处地方居住平寨村。”始祖是取姑孙,生下卯太公、戊二公、银三公、巳四公四房人,戊二公已经绝后,银三公迁到钟山县,现在居住在平寨村的是卯太公和巳四公的后裔,约500多人。洪武二年(1369年),距大德八年(1304年)有65年时间,这65年邓姓人是漂洋过海还是定居在全州灌阳已经很难考证了。现在平寨村邓姓人的神龛上都写有这副对联,说明他们当时是从灌阳县迁到富川定居的。千秋共仰云台像;四树长留古柏名。——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怀州(今河南省西北部沁阳市)邓氏祠堂联,祠祀东汉大司徒邓禹庙联。邓禹,新野人。从光武帝刘秀破王匡、刘均等军,名震关西。24岁拜大司徒。天下平定,论功最高,封高密候。后绘图云台,居28将之首。海战献身致远舰;文行图志伯牙琴。——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清代海军名将邓世昌(1849-1894),字正卿,广东省番禺县(今广州市番禺区)人。福州船政学堂第一届毕业生。精于测绘、驾驶,曾任南洋水师舰只管带。1887年随丁汝昌赴英购铁甲舰,任总兵兼致远号巡洋舰管带。1894年黄海战役中,他英勇善战,遭到日舰围攻,在弹尽、舰伤之际,率全舰官兵,决心以死报国,开足马力,欲猛撞敌舰吉野,与之同尽,不幸被敌鱼雷击中,他与全舰官兵二百五十人壮烈牺牲。下联典指元代思想家邓牧(1247-1306),字牧心,钱塘(今浙江省杭州)人。自称“三教外人。”表示不列入儒、道、佛三教正宗。他怀着对南宋灭亡的悲愤心情,著《伯牙琴》一书,还有《洞霄图兵》,世称“文行先生”。石如篆书号神品;文度易解称好书。——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清代书法、篆刻家邓石如,初名英,避仁宗讳,以字行,更字顽伯。成皖公山下,又号完白山人。少好篆刻,工四体书。篆书尤称神品。包世巨著《艺舟双楫》,推为清代第一。下联典指明代学者邓韍,字文度,常熟人。号梓堂,正德举人。工山水,能诗文。好宋儒书。有《易解》、《常熟志》、《濮州志》等。开卷神游千载上;垂帘心在万山中。——清·邓石如撰邓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清代书法家、篆刻家邓石如自题联。-----------------------------------------------------------------〖邓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平天下更云台首列;小寰球曾谏院广闻。——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上联“云台首列”,典出自东汉邓禹佐光武帝平定天下,后列云台之首(云台乃东汉之八宝山也)。下联“谏院广闻”,典出自宋邓润甫任谏院翰林,以直言闻名。瑞应星辰,云台拔萃;树称杞梓,邓林毓奇。——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全联典指东汉大司徒邓禹事典,东汉大司徒邓禹子十三人,时称“邓林材木”。世长势短,宜忘势而处世;人多仁少,须择仁以交人。——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邓氏宗祠南阳堂通用联(3)。全联劝诫族中子孙如何处世、如何交人。尊祖敬宗,登斯堂可无愧否?光前裕后,履此地能勿思乎。——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邓氏宗祠南阳堂通用联(4)。溯赐姓于殷商,邓国之衣冠如昨;纪封侯于东汉,云台之军令尤新。——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香港特别行政区邓氏宗亲会会徽两侧的对联。邓姓族人经过3200多年的迁徙、繁衍和发展,邓姓人如今已遍布全国,且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越南等20多个国家都有分布。邓姓是我国的百家大姓之一,总人口约700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54%,在当今我国常见的3000多个大姓中,邓姓居第34位,并以四川、广东、福建、湖南、江苏、江西、台湾等省最多。徙居各地的邓曼后人心系祖根,用族谱、碑刻、对联等形式,传递邓姓源出邓国这一信息。香港邓氏宗亲会会徽两侧的这副对联,简明地道出了邓氏的历史渊源。正如四川广安的《邓氏分谱序》说:“我姓始于周之邓国,盛于汉之高密,一朝三附马,一门二十九侯,唐宋元明代有伟人。”等等,既道出了邓氏宗族之源,并骄先祖历史的辉煌。公道言不妨侃侃而谈,何计势力;孝顺事正当人人自尽,焉论富贫。——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邓氏宗祠南阳堂通用联(5)。大小行事执快心,东平云为善最乐;古今义礼归何处,朱子曰读书更高。——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邓氏宗祠南阳堂通用联(6)。全联劝诫族中子孙为善、读书。宗祠聚祖考之精神,群昭群穆,真觉有严有翼;祀典表子孙之爱敬,我将我享,惟期来格来临。——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邓氏宗祠南阳堂通用联(7)。派分河北,由汀州而潮州、惠州、袁州,一脉流传愈盛;祭举冬至,自始祖迄高祖、曾祖、显祖,千秋陟降攸临。——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邓氏宗祠南阳堂通用联(8)。上联寻跟,写出了邓氏的源流及其曲折的迁徙路线、支脉分布情况。下联典问祖,记载了各个时期率族人迁徙的祖先。商武丁封叔父于伊河北为邓侯,即为此支邓氏之始祖。屏翰仰闽候,绍南阳之世胄,今朝派衍支蕃,不督衣冠隆祀典;山河开万里,承高密之家风,此日苹馨藻洁,聊将俎豆报宗功。——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香港特别行政区屏山邓氏宗祠联(2)。上联典出并歌颂的“闽候”,乃是建祠人福建方伯(又称闽候,宋末元初人)邓冯逊。下联典出并所颂的“万里”,乃屏山的立村祖先邓万里。“高密” 即今高密市(在山东省),是邓姓早期为官迁徙并形成望郡之地。我族自殷商赐姓以来,国建西周、侯封东汉,后裔承荫,须念宗功祖德;此地是昭穆凭依之所,门环绿水、户拥青峰,先灵降鉴,好看山色湖光。——邓宾谷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湖北省鄂州庙岭邓氏宗祠联。上联典指邓氏起源及东汉时的极盛。下联道出宗祠所处的地理形胜。
姓: 邓排名: 34 由来: 约在公元前进13世纪,商代高宗武丁把他的叔父封在邓的地方,建立邓国。西周时,邓国是周朝在南方较为重要的一个异姓侯国,公元前703年得罪了楚国,被楚文王消灭掉,于是邓国的子孙以国名为姓,就是邓姓。关于邓国的城都,有两种说法,一是在当今的河南邓州市,另一是在湖北襄樊市北邓城镇。亡国后的邓国子孙,大多生活在原来的地方,从战国,秦,到汉代,邓氏有的移居到今天的四川,陕西,广东,江苏等省,此后邓氏不断往外迁,有的往南到湖南,湖北,有的往西到山西,甘肃。东晋十六国时,中原邓氏大批向南迁,分布在江南的许多省,在江西,江苏的较多。北宋初,李姓中有一支改为姓邓,为邓姓增加了新的来源。南唐后主李煜,曾封他的第八个儿子李从镒为邓王。南唐亡国后,李从镒的儿子李天和逃到安化(今天的湖南),为了躲避灾难,将自己的姓改为邓姓。邓姓历史名人众多,春秋末有郑国人邓析,是当时的法家先起人和名家;三国时蜀地的名将邓芝,魏国的名将邓艾。宋元时代有学者邓牧,明代有福建农民起义军首领邓茂七,邓伯孙,清代有篆刻家,书法家邓石如,还有与林则徐协力查禁鸦片的两广总督邓廷桢,诗人邓辅纶,海军著名将领邓世昌,近现代邓姓名人主要有邓植仪,真菌学家邓叔群,新闻工作者,学者邓拓。在按人中多少排列的当今中国姓氏中,邓姓居于第34位。邓姓分布概述:邓姓族人自得姓以来,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现今已繁衍到了全国各地,而且人口众多。邓姓人口在全国分布很广,主要集中于四川、广东、湖南 3省,大约占邓姓总人口的56%,其次分布于湖北、江西、云南、广西,这4省又集中了24%。四川为当代邓姓第一大省,居住了邓姓总人口的29%,人口有Z00多万。始兴邓姓在始兴有邓姓1681户,9670人,为该县第三大姓。主要分布在江口乡的江口街、云绕村、长江墟、北山观茶;太平镇的低坝、禾场头、上围街、老黄塘、大坝俚、瑶村;刘家山乡的河渡、上营;顿岗镇的冠佩、岭下;城南乡的牛田陂、罗所、良坝;沈所乡的沈南、沈北、石下、外营、独丰、群星、群胜;澄江镇的暖田、澄江、铁寨;马市镇的黄田、棠梨坑、都安水、都塘铺、侯陂、文路。台山邓姓在台山有邓姓人口4000人,分布在台山16个镇30多个自然村。比较集中居住在冲蒌镇,人口2200多人,其中安仁里 438人、仁洲里181人、稔岗里151人、盘洲里160人、北就里Z20人、新龙里160人、福庆里85人、东成里52人、潮溪里 61人、新屋里100人、白岗里545人、南源里50人;居住斗山镇的人口770人,其中上阁陈冲村450人、西栅村200人、安南村120人;居住海宴镇石浦村400人;居住那扶镇蓝田管区朝阳村250人。其他还有散居于台城、大江、四九、三合、端芬、广海、南湾、隆文、赤溪、田头、都斛镇等地方。梅县邓姓在梅县邓姓分布于梅城和梅县、梅江区所辖的城东、程江、石扇、梅西、石坑、大坪、南口、瑶上、荷泗、径义、水车、梅南、西阳、白宫、丙村、三乡、松口、松东、松南、松源、隆文、白渡、扶大、东郊、西郊、城北、长沙、三角共29个农村乡镇72个管理区(居委会),共有 Z344户,9417人。其中以石扇为多,计有 558户2278人。台湾邓姓邓姓族人来台较早,早在明末便有一位江西宜黄县籍的郑氏部属邓显祖,在台湾过世,死后并下葬在现在彰化县的八卦山。其后,不断有邓姓族人从大陆迁徒到台湾岛上,许多文献都记载邓姓到台湾地区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明末清初之际渡海入台的邓姓族人,经过二三百年的繁衍,已成为台湾较大姓族之一。据台湾文献委员会的调查统计,邓姓为台湾第56大姓,按台湾现有2209万人口计算,台湾人中有近6万人姓邓。 1953—1954年间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对台北、基隆、台中、台南、高雄5市,阳明山一特别区,及台北、宜兰、新竹、苗栗、台中、南投、彰化、台南、屏东、花莲、澎湖11县所作的调查表明,除桃园、云林、台东、高雄4县外,全省居民828804户中,有邓姓2233户,占全部户数的0.27%,居全省737姓的第56位,其中以苗栗、新竹、嘉义、台北 4县邓姓人口为最多,分别有370户、357户、290户、261户,4县邓姓占全部台湾邓姓的近60%。香港邓姓据政府调查资料所载,邓姓聚居较为集中的村落有:(—)大屿山:山下村、塘福村。(二)屏厦区:西山村、新屋村、桥头围、灰沙围、坑尾村、坑头村、上章围、锡降围、锡降村、新围、罗屋村、东头村、巷尾村、祥降围、辋井围。(三)元朗区:英龙围。(四)锦田八乡区:竹坑村、横台山、七星岗、大窝、长莆、吉庆围、泰康围、永隆围、泰康村、祠塘村、锦庆围、水头村、水尾村。(五)大埔区:大埔头、大埔头老围。(六)大网仔区:黄毛应村。(七)粉岭龙跃头区:新围、老围、麻笏围、永宁围、东阁围、新屋村、永宁村、祠堂村、小坑村、麻笏村、小坑新村。(八)粉岭丹竹坑区:鹤薮围、马尾下、莱洞、下莱洞。 (九)沙头角区:岗下, 其中尤以是锦田区、龙跃头区,邓姓较为集中。
一、邓姓源于邓国 1.受姓始祖:曼季《姓氏急救篇注》说:“邓,古国名,本曼姓,其后称邓氏。以国为姓,是为得姓受姓之始。早在炎黄二帝时,一个以邓 (登)命名的远古部落就已出现在今邓州一带。这一部落的首领邓伯温曾在黄帝时加入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并跟随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到夏朝初年,夏王仲康把其儿子分封到了邓地。黄帝的子孙本来姓姬。邓姓虽然也属黄帝子孙,但由于该姓源于帝喾的儿子契的系统,所以人们认为邓姓源于子姓。契生昭明,昭明生相土,相土生曹圉(音语,Yu),曹圉生冥,冥生振,振生微,微生报乙,报乙生报丙,报丙生主壬,娶妻名扶都,扶都见白气贯月,感而生天乙,是为成汤。成汤为圣王,创立了商朝。入商以后,商王武丁把其叔父分封到了邓地,建立邓国。《路史·后纪九》记载:“初,武丁封叔父于河北蔓,曰蔓侯,有曼氏、蔓氏等,优、邓其出也。”《世本》说:高宗武丁“封叔父于河北,是为邓侯,后因氏焉”。成汤传19世至小乙,小乙之子武丁,是个开拓性的君主,将商朝的版图大大扩展。武丁占领当今河南省的地区,在汉水、淮河之间分封了很多小侯国。武丁封其叔曼季于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市附近,称其地为邓。曼季立国于颍川昭陵之间,国名为邓国。因此,曼季是邓姓的远古始祖。(邓国的地方在今河南省南阳市,秦以后叫邓县,属南阳郡,隋改郡为州,邓县所在的地方叫邓州。)进入春秋后,郑庄公和楚武王的夫人都是邓氏女,并积极参与国家政事,表现出较高的见识和才能,展示了邓国丰厚的文化底蕴。《春秋·桓公七年》载:“邓侯吾离来朝。”邓侯到鲁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一次重大的外交活动,通过访鲁,提高了邓在东周列国中的政治地位。周桓王十七年(前703年),楚国派往邓国的使者道朔和另一名巴国使者在邓国南境遭到(夏阝)(you)国人袭击,财物被掠,人被诛杀。楚王闻讯大怒,派斗廉率领楚巴联军攻打(夏阝)国。邓国知道后则派了养甥和聃甥率军援助(夏阝)国,爆发了“楚巴与邓之战”,经过三次进退后,楚巴联军采用前后夹击的战术,打败邓国。这是有文字记载以来发生在襄樊最早的一次战争。15年后,当楚文王率军借道邓国北上攻打申、吕二国时,作为文王舅舅的邓国侯设宴招待了这位实力强大的外甥。这时,邓国以骓甥、聃甥和养甥为代表的一批大夫,极力主张乘机杀掉楚文王。但邓侯固执己见,不听劝告。结果,楚伐申返回的那一年,攻打邓国。邓国最后终于被楚国灭掉。亡国之后的邓侯子孙和邓国百姓为了纪念邓国,便纷纷改姓邓氏。如邓扈乐在周宫廷内任卿士,邓廖为良将于楚,邓季为贤大夫于吴。 邓氏族人自上古至清,出有众多国君侯爵、丞相大夫,将军总兵、名士文人;君为明君,如邓氏第十九世祖邓侯吾离;将为名将,如邓禹、邓艾、邓羌、邓廷桢、邓世昌;文士或德高善政,如邓通;或通博艺文,如邓石如父子。 邓氏现代历史名人大家较为熟知,邓颖超、邓子恢、邓恩铭、邓宝珊、邓演达、邓中夏……,众多革命先驱为我们树起面面光辉旗帜,至于我们敬仰爱戴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其名字举世瞩目,不仅是邓氏的骄傲,更是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骄傲。
一、邓姓源于邓国 1.受姓始祖:曼季《姓氏急救篇注》说:“邓,古国名,本曼姓,其后称邓氏。以国为姓,是为得姓受姓之始。早在炎黄二帝时,一个以邓 (登)命名的远古部落就已出现在今邓州一带。这一部落的首领邓伯温曾在黄帝时加入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并跟随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到夏朝初年,夏王仲康把其儿子分封到了邓地。黄帝的子孙本来姓姬。邓姓虽然也属黄帝子孙,但由于该姓源于帝喾的儿子契的系统,所以人们认为邓姓源于子姓。契生昭明,昭明生相土,相土生曹圉(音语,Yu),曹圉生冥,冥生振,振生微,微生报乙,报乙生报丙,报丙生主壬,娶妻名扶都,扶都见白气贯月,感而生天乙,是为成汤。成汤为圣王,创立了商朝。入商以后,商王武丁把其叔父分封到了邓地,建立邓国。《路史·后纪九》记载:“初,武丁封叔父于河北蔓,曰蔓侯,有曼氏、蔓氏等,优、邓其出也。”《世本》说:高宗武丁“封叔父于河北,是为邓侯,后因氏焉”。成汤传19世至小乙,小乙之子武丁,是个开拓性的君主,将商朝的版图大大扩展。武丁占领当今河南省的地区,在汉水、淮河之间分封了很多小侯国。武丁封其叔曼季于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市附近,称其地为邓。曼季立国于颍川昭陵之间,国名为邓国。因此,曼季是邓姓的远古始祖。(邓国的地方在今河南省南阳市,秦以后叫邓县,属南阳郡,隋改郡为州,邓县所在的地方叫邓州。)进入春秋后,郑庄公和楚武王的夫人都是邓氏女,并积极参与国家政事,表现出较高的见识和才能,展示了邓国丰厚的文化底蕴。《春秋·桓公七年》载:“邓侯吾离来朝。”邓侯到鲁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一次重大的外交活动,通过访鲁,提高了邓在东周列国中的政治地位。周桓王十七年(前703年),楚国派往邓国的使者道朔和另一名巴国使者在邓国南境遭到(夏阝)(you)国人袭击,财物被掠,人被诛杀。楚王闻讯大怒,派斗廉率领楚巴联军攻打(夏阝)国。邓国知道后则派了养甥和聃甥率军援助(夏阝)国,爆发了“楚巴与邓之战”,经过三次进退后,楚巴联军采用前后夹击的战术,打败邓国。这是有文字记载以来发生在襄樊最早的一次战争。 15年后,当楚文王率军借道邓国北上攻打申、吕二国时,作为文王舅舅的邓国侯设宴招待了这位实力强大的外甥。这时,邓国以骓甥、聃甥和养甥为代表的一批大夫,极力主张乘机杀掉楚文王。但邓侯固执己见,不听劝告。结果,楚伐申返回的那一年,攻打邓国。邓国最后终于被楚国灭掉。亡国之后的邓侯子孙和邓国百姓为了纪念邓国,便纷纷改姓邓氏。如邓扈乐在周宫廷内任卿士,邓廖为良将于楚,邓季为贤大夫于吴。

一、姓氏源流 邓(Dèng)源出有五:1、出自子姓(商族的始祖契为子姓)或曼姓。据《元和姓纂》所载,商高宗武丁封他的叔父曼季于邓国曼城(故城在今河南省邓州),是为曼侯,称曼氏,曼氏后来又改封邓国(此邓国在今河南省孟县的西南),为邓侯。经西周、春秋延续了600多年。西周时,邓国是周朝南方较为重要的一个异姓侯国,但因与楚为敌,于公元前678年被楚国灭掉。邓侯子孙为纪念故国,便纷纷改姓邓,史称邓姓正宗。2、黄帝时有邓伯温国,要早于殷邓。3、出自姒姓(夏的始祖大禹为姒姓)。据《路史》所载,相传夏朝时帝仲康有子孙封在邓国(今河南省邓州一带),邓郡的后世子孙以国为氏,称邓氏。4、出自李氏。据《安化邓氏谱序》所载,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后主李煜的第八子李从镒,受封为邓王。公元975年,北宋灭唐后,宋太宗下令缉拿南唐宗室,李从镒之子天和出逃,以父亲封为氏,其后子孙遂称邓氏。5、少数民族改姓而来。如两晋时有羌人姓邓,清广西庆远府土司邓氏始于明朝、瑶族勒当氏汉姓为邓,还有满、壮、蒙古、哈尼、苗、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得姓始祖:武丁。即邓姓出自子姓或曼姓说。商朝时,殷王武丁封其叔父曼季于邓国曼城,同时封其为侯爵,后来曼季建立了邓国,人们称他为邓侯,邓国经西周、春秋,一直延续了600多年,西周时,邓国是周朝南方较为重要的诸侯国之一,后因与楚国为敌,至鲁庄公十六年(即公元前678年),或说为鲁桓公七年(即公元前705年),为楚所灭,邓侯子孙为纪念故国,便以国名为姓,其后人尊武丁为邓姓的得姓始祖。二、迁徙分布今河南邓州为邓姓的发祥地,而后向紧邻的湖北、湖南一带迁徙,西汉时,有邓况由两湖回迁南阳新野,光武中兴后,其子孙累世宠贵,凡侯者29人,公2人,大将军以下13人,中2014人,列校22人,州牧郡守48人,其余侍中、将、大夫、郎、谒者不可胜数。自然,邓况也就成为南阳邓姓这一望族的开基始祖。其后南阳邓姓分衍出六个著名支派,即高密邓姓(其始祖为东汉太傅、高密侯邓禹)、安定邓姓(其始祖为汉末武威太守邓晋生第七代孙邓骘,亦为邓禹的直系世孙)、平阳邓姓(其始祖为西晋尚书右仆射邓攸,亦为邓禹之后)、陈郡邓姓(其始祖为东晋荆州刺史邓粲,亦为邓禹之后 )、洛阳邓姓(为东汉大将军邓骘之后),可见此期仍以河南为中心,然后首先东迁山东高密,再北上山西临汾;又有邓姓人南迁四川、广东等地,东汉末年邓骘曾孙邓芝由上蔡避乱入巴蜀。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是邓姓人大举南迁的直接原因。此期邓姓在北方的山东、山西、陕西、甘肃等地落籍,在南方已迁居到今江苏、湖南、四川、安徽等地。初唐时,李煜之孙李天和改邓姓避居于今湖南安化一带,而邓骘十九世孙邓超因仕宦而迁居江西宜春,成为江西邓姓之开基始祖。邓姓南迁闽粤始于宋景定年间(即公元126零年以后),宋末元初,有名士邓向游学粤东,落籍南雄。明朝时,邓超二十九世孙邓刚由江西徙居广西全州,邓刚弟邓果因仕宦而落籍湖北石首,邓鹤轩(南宋江西吉安爱国志士邓郯、邓光荐之族人)因仕宦而徙居四川广安,邓小平便出自此支。清时邓姓已遍布全国各地。如今,邓姓人口遍布全国,尤以四川、广东两省为多,约占全国汉族邓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五。据《邓世家谱》载,邓姓已有114代传人。邓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四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五四。三、历史名人邓通:蜀郡南安(今属四川省)人,西汉时蜀中以邓氏钱遍天下而闻名,为邓氏家族第四十二世祖。邓禹:南阳(今河南新野)人,东汉名将,跟从光武帝刘秀破王匡、刘均等军,名震关西。天下平定,功勋显赫,封高密侯。后绘图云台,居二十八将之首,为邓氏家族的第四十七世祖。邓艾:义阳棘阳(今河南省新野)人,三国时曹魏名将,官任镇西大将,率军灭蜀汉,为邓氏家族第五十四世祖。邓芝:河南省新野人,邓禹的后裔。三国时蜀国名将。他为将军二十余年,赏罚分明,善恤卒伍,是历史上著名的清明廉洁的军事将领。邓攸:平阳(今山西省襄汾)人,东晋晋元帝时南迁前后声誉卓著的名臣。邓牧: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元代思想家,自称“三教外人”,表示不列入儒、释、道三教正宗,他有《伯牙琴》、《洞霄图志》行世。邓韍:字文度,号梓堂,江苏省常熟人,明代学者,工山水,能诗文,好宋儒书,著有《易解》、《常熟志》等。邓发:广东省云浮市(今云城区)附城乡 石塘村人,早年外出广州、香港等地谋生。1925年参加领导省港大罢工,并当选为工人代表。1926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国发党广东省党部北伐青年工作队队长。协助陈延年、邓中夏、苏兆征等组织宣传队、运输队和救护队,且随北伐军出征中原。广州起义失败后转赴香港搞地下工作。经过长期革命斗争锻炼,邓发已成为中国工运领袖之一。1931年夏,邓发任中央局委员、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保卫局局长,并参加了举世瞩目之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结束后,在陕北任粮食部长。1937年抗战爆发,任八路军新疆办事处主任。1939年,赴延安任中央党校校长。1946年4月8日,邓发、王若飞、秦邦宪、叶挺等同志在重庆乘飞机返延安途中,在晋西北兴县黑茶山不幸失事遇难。邓子龙:丰城(今属江西省)人,明代抗倭名将,1598年援朝抗倭,战死釜山南海。邓世昌:广东省番禺人,清末海军名将、爱国将领,在1894年的黄海战役中,率致远舰奋勇作战,在弹尽、舰伤之际,加速猛撞吉野号未果,因中鱼雷,全舰官兵壮烈殉国。邓廷桢:江宁(今江苏省南京)人,清代名将,历任两广总督、闽浙总督,曾率军阻击英舰于厦门,后受投降派诬陷,与林则徐一同被充军伊犁,三年后被重新起用,著有《双砚斋诗钞》。邓中夏:湖南省宜章县人,中共早期工人运动领导人之一,曾领导长辛店铁路工人、开滦煤矿工人和省港工人大罢工,1933年被捕就义。邓宝珊:甘肃天水人,同盟会会员,曾参加北伐,1949年率部起义。邓小平:四川省广安人,少时赴法国勤工俭学,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归国后,领导百色起义,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赫赫铁师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淮海战役居攻至伟。他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第二代领导集体主要成员,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邓颖超:邓文淑、邓咏通、邓湘君,祖籍河南省光山,生于广西省南宁,她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要领导人。中共第八至第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书记,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第四、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六届全国政协主席。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四、郡望堂号1、郡望南阳郡:战国秦时置郡,治所在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此支邓氏以居新野而著称,其开基始祖为邓况。安定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今高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此支邓氏,其开基始祖为汉末武威太守邓晋生。高密国:西汉置郡,治所在高密(今山东省高密南)。此支邓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太傅、高密侯邓禹。平阳郡:三国魏置郡,治所在平阳(今临汾西南)。此支邓氏,其开基始祖为西晋邓攸。长沙郡:战国秦置郡,治所在临湘(今长沙市)。此支邓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晋荆州刺史邓粲。陈郡:秦时置郡,治所在陈县。此支邓氏,为晋代广州刺史邓岳之族所在。洛阳郡:秦始终置县。此支邓氏,为东汉大将军邓骘。宜春县:治所在今江西省宜春。南雄县:治所在今广东省南雄县。2、堂号平寿堂或谦恕堂:源出东汉时,邓禹第六子邓训为郎中。谦(谦逊不骄傲)恕(对人宽恕)下士(以礼待下属),士大夫都归附他,所以叫“谦恕堂”。邓训用恩惠和信义对待羌胡,少数民族都感激他,喜欢他,都来通好。朝廷封他寿平侯。此外,邓姓还有以:“讲学堂”、“集文堂”、“两秀堂”、“南阳堂”、“南雄堂”等为其堂号。============================================================【邓姓宗祠通用联】〖邓姓宗祠四言通用联〗南阳望族;新野芳踪。——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邓氏宗祠“南阳堂”堂联。全出典出邓氏的望族南阳郡,以居新野时而著称。南阳世泽;东汉家声。——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邓姓姓宗祠南阳堂的通用联。上联典出邓姓宗族源自南阳邓州。下联典出邓姓先祖望族历史启自东汉之末名将邓禹。中国分布极广的邓姓族人公认东汉的开国勋臣邓禹为本族远祖。邓禹是河南省南阳郡新野人,为汉光武帝刘秀幼年同学。他追随刘秀,屡立战功。汉光武帝平定天下之后,封邓禹为高密侯。此后,他的画相挂在功臣阁,为著名的“云台28将”之首。南阳望族;新野芳踪。——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同上。云台列首;谏院知名。——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东汉初南阳新野人邓禹,字仲华,少年时游学长安,与刘秀关系密切,后奉刘秀命,以前将军率精兵入关,大破绿林军王匡等部,平定河东,任大司徒。刘秀统一全国后,封他为高密侯,明帝时拜太傅,图像画于云台(今洛阳南宫所建高台,画中兴功臣像以表彰),居诸将之首。下联典指宋代建昌人邓润甫,字温伯,皇佑年间进士,历官翰林学士、承旨、礼部尚书、尚书右丞,又曾主持谏院,有直声。平叔下士;伯道存侄。——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东汉·邓训,字平叔,明帝初为郎中,谦恭下士,人多归附之。下联典指晋·邓攸,字伯道,携家避乱,怜其弟早亡,危急关头时,存侄而弃子,时人敬其德而哀之。南阳世泽;税院家声。——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香港特别行政区锦田邓氏宗祠联。上联典指邓姓的郡望。下联典出本支邓姓始祖原籍江西吉水县的邓符协,在北宋神宗熙宁年间考中进士,后游宧至锦田,见当地山清水秀,有感中原变乱,任满后定居锦田,是锦田邓姓的开族祖先,邓氏在锦田建书楼,教育子孙。因此,他的子孙多有功名。北宋末年,金人南侵,掳走徽、钦二宗,皇亲国戚,纷纷南逃,邓符协的后人,邓元亮起兵勤王,在战乱中救得一姓赵的小女孩,邓元亮见她的气质灵秀,便收养了她,并供书教学。其后,许配了他的儿子邓惟汲,在锦田隐居。南宋高宗即位,皇室贵胄,纷纷归宗;原来邓元亮救养的女孩子,是高宗的女儿,至光宗时,邓惟汲虽然己死去,但论辈份,她是光宗的姑母,是皇姑。皇姑便命长子邓林持手书面见光宗,光宗追赠邓惟汲为“税院郡马”是“税院家声”典故的由来。-----------------------------------------------------------------〖邓姓宗祠五言通用联〗南阳承世泽;东汉启功名。——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香港特别行政区屏山邓氏宗祠联(1)。迁徙于香港屏山的邓氏,有较为详细的宗亲历史考证.据载,屏山的邓姓人,其先祖的迁播路线,是由邓州至新野,或经江西,或经福 建而迁入广东,而后入香港的。屏山邓氏宗祠距今有700年的历史。上联典出邓姓宗族源自南阳邓州。下联典出邓姓先祖望族历史启自东汉之末。为邓姓南阳堂的通用联。月斜诗梦瘦;风散墨花香。——明·邓子龙撰邓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明代抗倭将领邓子龙(1523-1598)自题书心联。邓子龙,字武桥,丰城(修江西丰城)人。公元1598年,明军授朝抗倭,他以故官领水军。从陈璘赴朝。时倭军将泫海逃遁,他即偕朝鲜统制使李舜巨督水军为前峰,邀击于釜山南海,英勇奋击,杀敌无算;因舟中起火,为敌所乘遂战死。舜臣赴救,亦死。清操历冰雪;赤手捕长蛇。——邓中夏撰邓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无产阶级革命家邓中夏(1894-1933)自题联。邓中夏,原名邓康,号钟懈,湖南宜章人。忧乐关天下;安危系一身。——潘力生撰邓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潘力生赠邓小平联。东汉家声远;南阳世泽长。——佚名撰广东省南雄县梅岭山珠玑巷邓氏宗祠联南雄珠玑巷位于梅岭山下,是广东仅存的宋代古巷道,被称为“广东第一巷”珠玑巷的得名始于唐代张昌七世同居,朝廷知道后为表彰其孝义特赐珠玑绦环。自梅关开通以来,梅关驿道就成为中原和江南通往岭南的唯一一条大道,也是北上商贸交易和南迁移民的重要交通路线,珠玑巷便成了这条驿道上的一个重要墟镇。前人杨廷桂在《南还日记》中描写:“途中行旅如蚁,挤拥甚于观剧。大量来自中原各地移民及商人进入岭南珠玑巷,又经此转至珠江三角洲及广西以至海外谋生,其后裔遍布岭南、港、澳、台和海外各国。”看来珠玑巷是大部分珠三角居民的发祥地,海外华侨的祖居。据珠玑巷南迁后裔联谊会搜集的各地南迁后裔143姓族谱记栽,由珠玑巷播迁粤、港、澳、台及海内外的后裔数千万人,都承根认脉,均称珠玑巷为“七百年前的桑梓乡”。-----------------------------------------------------------------〖邓姓宗祠六言通用联〗平叔常能下士;伯道胡为无儿。——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东汉邓训,字平叔,邓禹第六子,少年时有大志,明帝初年官郎中,谦逊宽容,礼贤下士,士大夫多愿意跟着他干。后历任乌桓校尉、张掖太守、护羌校尉。下联典指晋代襄陵人邓攸,字伯道,少年时丧父,居丧时以孝闻名。石勒南侵,邓攸携带全家避乱,担着自己的儿子和弟弟的儿子,因情势危急,他考虑不能两全,便丢弃了自己的儿子,为早死的弟弟留下子嗣。后至江东,历官太子中庶子、吴郡太守、尚书左仆射。为官廉洁清明,深得百姓拥戴。当时人们敬其德为他哀叹:“无道无知,使邓伯道无儿!”禁烟功勋卓著;抗日史册留芳。——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清代名将邓延桢,字懈筠,江宁(今南京市)人。历任两文总督、闽浙等。1839年与林则徐,协力整顿海防,查禁鸦片。同年调任闽总指挥总督,加强海防,率军击退进犯厦门的英国舰队。后受投降派诬陷,与林则徐同时被革职。下联典指清代海军名将邓世昌事典。邓曼智能料事;太后夙本好书。——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春秋·楚武王夫人邓曼机智过人,料事必中。下联典指晋·邓训之女幼好读书,后贵为太后。-----------------------------------------------------------------〖邓姓宗祠七言通用联〗祖德高如山并耸;宗功深似水同流。——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邓氏宗祠南阳堂通用联(1)。鞠躬恍觉祠门隘;诚益顿忘市井喧。——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邓氏宗祠南阳堂通用联(2)。祖籍灌阳千家峒;孙邑富水七都乡。——佚名撰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柳家乡平寨村邓氏家厝通用联平寨村邓姓人都保存有自己的族谱,村中长老邓明光家的族谱记载着:“立太祖以来洪武年间由全州灌阳千家峒发迹到平乐府富川县,洪武二年岁次乙酉原籍经家考处地方居住平寨村。”始祖是取姑孙,生下卯太公、戊二公、银三公、巳四公四房人,戊二公已经绝后,银三公迁到钟山县,现在居住在平寨村的是卯太公和巳四公的后裔,约500多人。洪武二年(1369年),距大德八年(1304年)有65年时间,这65年邓姓人是漂洋过海还是定居在全州灌阳已经很难考证了。现在平寨村邓姓人的神龛上都写有这副对联,说明他们当时是从灌阳县迁到富川定居的。千秋共仰云台像;四树长留古柏名。——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怀州(今河南省西北部沁阳市)邓氏祠堂联,祠祀东汉大司徒邓禹庙联。邓禹,新野人。从光武帝刘秀破王匡、刘均等军,名震关西。24岁拜大司徒。天下平定,论功最高,封高密候。后绘图云台,居28将之首。海战献身致远舰;文行图志伯牙琴。——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清代海军名将邓世昌(1849-1894),字正卿,广东省番禺县(今广州市番禺区)人。福州船政学堂第一届毕业生。精于测绘、驾驶,曾任南洋水师舰只管带。1887年随丁汝昌赴英购铁甲舰,任总兵兼致远号巡洋舰管带。1894年黄海战役中,他英勇善战,遭到日舰围攻,在弹尽、舰伤之际,率全舰官兵,决心以死报国,开足马力,欲猛撞敌舰吉野,与之同尽,不幸被敌鱼雷击中,他与全舰官兵二百五十人壮烈牺牲。下联典指元代思想家邓牧(1247-1306),字牧心,钱塘(今浙江省杭州)人。自称“三教外人。”表示不列入儒、道、佛三教正宗。他怀着对南宋灭亡的悲愤心情,著《伯牙琴》一书,还有《洞霄图兵》,世称“文行先生”。石如篆书号神品;文度易解称好书。——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清代书法、篆刻家邓石如,初名英,避仁宗讳,以字行,更字顽伯。成皖公山下,又号完白山人。少好篆刻,工四体书。篆书尤称神品。包世巨著《艺舟双楫》,推为清代第一。下联典指明代学者邓韍,字文度,常熟人。号梓堂,正德举人。工山水,能诗文。好宋儒书。有《易解》、《常熟志》、《濮州志》等。开卷神游千载上;垂帘心在万山中。——清·邓石如撰邓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清代书法家、篆刻家邓石如自题联。-----------------------------------------------------------------〖邓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平天下更云台首列;小寰球曾谏院广闻。——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上联“云台首列”,典出自东汉邓禹佐光武帝平定天下,后列云台之首(云台乃东汉之八宝山也)。下联“谏院广闻”,典出自宋邓润甫任谏院翰林,以直言闻名。瑞应星辰,云台拔萃;树称杞梓,邓林毓奇。——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全联典指东汉大司徒邓禹事典,东汉大司徒邓禹子十三人,时称“邓林材木”。世长势短,宜忘势而处世;人多仁少,须择仁以交人。——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邓氏宗祠南阳堂通用联(3)。全联劝诫族中子孙如何处世、如何交人。尊祖敬宗,登斯堂可无愧否?光前裕后,履此地能勿思乎。——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邓氏宗祠南阳堂通用联(4)。溯赐姓于殷商,邓国之衣冠如昨;纪封侯于东汉,云台之军令尤新。——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香港特别行政区邓氏宗亲会会徽两侧的对联。邓姓族人经过3200多年的迁徙、繁衍和发展,邓姓人如今已遍布全国,且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越南等20多个国家都有分布。邓姓是我国的百家大姓之一,总人口约700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54%,在当今我国常见的3000多个大姓中,邓姓居第34位,并以四川、广东、福建、湖南、江苏、江西、台湾等省最多。徙居各地的邓曼后人心系祖根,用族谱、碑刻、对联等形式,传递邓姓源出邓国这一信息。香港邓氏宗亲会会徽两侧的这副对联,简明地道出了邓氏的历史渊源。正如四川广安的《邓氏分谱序》说:“我姓始于周之邓国,盛于汉之高密,一朝三附马,一门二十九侯,唐宋元明代有伟人。”等等,既道出了邓氏宗族之源,并骄先祖历史的辉煌。公道言不妨侃侃而谈,何计势力;孝顺事正当人人自尽,焉论富贫。——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邓氏宗祠南阳堂通用联(5)。大小行事执快心,东平云为善最乐;古今义礼归何处,朱子曰读书更高。——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邓氏宗祠南阳堂通用联(6)。全联劝诫族中子孙为善、读书。宗祠聚祖考之精神,群昭群穆,真觉有严有翼;祀典表子孙之爱敬,我将我享,惟期来格来临。——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邓氏宗祠南阳堂通用联(7)。派分河北,由汀州而潮州、惠州、袁州,一脉流传愈盛;祭举冬至,自始祖迄高祖、曾祖、显祖,千秋陟降攸临。——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邓氏宗祠南阳堂通用联(8)。上联寻跟,写出了邓氏的源流及其曲折的迁徙路线、支脉分布情况。下联典问祖,记载了各个时期率族人迁徙的祖先。商武丁封叔父于伊河北为邓侯,即为此支邓氏之始祖。屏翰仰闽候,绍南阳之世胄,今朝派衍支蕃,不督衣冠隆祀典;山河开万里,承高密之家风,此日苹馨藻洁,聊将俎豆报宗功。——佚名撰邓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香港特别行政区屏山邓氏宗祠联(2)。上联典出并歌颂的“闽候”,乃是建祠人福建方伯(又称闽候,宋末元初人)邓冯逊。下联典出并所颂的“万里”,乃屏山的立村祖先邓万里。“高密” 即今高密市(在山东省),是邓姓早期为官迁徙并形成望郡之地。我族自殷商赐姓以来,国建西周、侯封东汉,后裔承荫,须念宗功祖德;此地是昭穆凭依之所,门环绿水、户拥青峰,先灵降鉴,好看山色湖光。——邓宾谷撰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湖北省鄂州庙岭邓氏宗祠联。上联典指邓氏起源及东汉时的极盛。下联道出宗祠所处的地理形胜。
姓: 邓排名: 34 由来: 约在公元前进13世纪,商代高宗武丁把他的叔父封在邓的地方,建立邓国。西周时,邓国是周朝在南方较为重要的一个异姓侯国,公元前703年得罪了楚国,被楚文王消灭掉,于是邓国的子孙以国名为姓,就是邓姓。关于邓国的城都,有两种说法,一是在当今的河南邓州市,另一是在湖北襄樊市北邓城镇。亡国后的邓国子孙,大多生活在原来的地方,从战国,秦,到汉代,邓氏有的移居到今天的四川,陕西,广东,江苏等省,此后邓氏不断往外迁,有的往南到湖南,湖北,有的往西到山西,甘肃。东晋十六国时,中原邓氏大批向南迁,分布在江南的许多省,在江西,江苏的较多。北宋初,李姓中有一支改为姓邓,为邓姓增加了新的来源。南唐后主李煜,曾封他的第八个儿子李从镒为邓王。南唐亡国后,李从镒的儿子李天和逃到安化(今天的湖南),为了躲避灾难,将自己的姓改为邓姓。邓姓历史名人众多,春秋末有郑国人邓析,是当时的法家先起人和名家;三国时蜀地的名将邓芝,魏国的名将邓艾。宋元时代有学者邓牧,明代有福建农民起义军首领邓茂七,邓伯孙,清代有篆刻家,书法家邓石如,还有与林则徐协力查禁鸦片的两广总督邓廷桢,诗人邓辅纶,海军著名将领邓世昌,近现代邓姓名人主要有邓植仪,真菌学家邓叔群,新闻工作者,学者邓拓。在按人中多少排列的当今中国姓氏中,邓姓居于第34位。邓姓分布概述:邓姓族人自得姓以来,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现今已繁衍到了全国各地,而且人口众多。邓姓人口在全国分布很广,主要集中于四川、广东、湖南 3省,大约占邓姓总人口的56%,其次分布于湖北、江西、云南、广西,这4省又集中了24%。四川为当代邓姓第一大省,居住了邓姓总人口的29%,人口有Z00多万。始兴邓姓在始兴有邓姓1681户,9670人,为该县第三大姓。主要分布在江口乡的江口街、云绕村、长江墟、北山观茶;太平镇的低坝、禾场头、上围街、老黄塘、大坝俚、瑶村;刘家山乡的河渡、上营;顿岗镇的冠佩、岭下;城南乡的牛田陂、罗所、良坝;沈所乡的沈南、沈北、石下、外营、独丰、群星、群胜;澄江镇的暖田、澄江、铁寨;马市镇的黄田、棠梨坑、都安水、都塘铺、侯陂、文路。台山邓姓在台山有邓姓人口4000人,分布在台山16个镇30多个自然村。比较集中居住在冲蒌镇,人口2200多人,其中安仁里 438人、仁洲里181人、稔岗里151人、盘洲里160人、北就里Z20人、新龙里160人、福庆里85人、东成里52人、潮溪里 61人、新屋里100人、白岗里545人、南源里50人;居住斗山镇的人口770人,其中上阁陈冲村450人、西栅村200人、安南村120人;居住海宴镇石浦村400人;居住那扶镇蓝田管区朝阳村250人。其他还有散居于台城、大江、四九、三合、端芬、广海、南湾、隆文、赤溪、田头、都斛镇等地方。梅县邓姓在梅县邓姓分布于梅城和梅县、梅江区所辖的城东、程江、石扇、梅西、石坑、大坪、南口、瑶上、荷泗、径义、水车、梅南、西阳、白宫、丙村、三乡、松口、松东、松南、松源、隆文、白渡、扶大、东郊、西郊、城北、长沙、三角共29个农村乡镇72个管理区(居委会),共有 Z344户,9417人。其中以石扇为多,计有 558户2278人。台湾邓姓邓姓族人来台较早,早在明末便有一位江西宜黄县籍的郑氏部属邓显祖,在台湾过世,死后并下葬在现在彰化县的八卦山。其后,不断有邓姓族人从大陆迁徒到台湾岛上,许多文献都记载邓姓到台湾地区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明末清初之际渡海入台的邓姓族人,经过二三百年的繁衍,已成为台湾较大姓族之一。据台湾文献委员会的调查统计,邓姓为台湾第56大姓,按台湾现有2209万人口计算,台湾人中有近6万人姓邓。 1953—1954年间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对台北、基隆、台中、台南、高雄5市,阳明山一特别区,及台北、宜兰、新竹、苗栗、台中、南投、彰化、台南、屏东、花莲、澎湖11县所作的调查表明,除桃园、云林、台东、高雄4县外,全省居民828804户中,有邓姓2233户,占全部户数的0.27%,居全省737姓的第56位,其中以苗栗、新竹、嘉义、台北 4县邓姓人口为最多,分别有370户、357户、290户、261户,4县邓姓占全部台湾邓姓的近60%。香港邓姓据政府调查资料所载,邓姓聚居较为集中的村落有:(—)大屿山:山下村、塘福村。(二)屏厦区:西山村、新屋村、桥头围、灰沙围、坑尾村、坑头村、上章围、锡降围、锡降村、新围、罗屋村、东头村、巷尾村、祥降围、辋井围。(三)元朗区:英龙围。(四)锦田八乡区:竹坑村、横台山、七星岗、大窝、长莆、吉庆围、泰康围、永隆围、泰康村、祠塘村、锦庆围、水头村、水尾村。(五)大埔区:大埔头、大埔头老围。(六)大网仔区:黄毛应村。(七)粉岭龙跃头区:新围、老围、麻笏围、永宁围、东阁围、新屋村、永宁村、祠堂村、小坑村、麻笏村、小坑新村。(八)粉岭丹竹坑区:鹤薮围、马尾下、莱洞、下莱洞。 (九)沙头角区:岗下, 其中尤以是锦田区、龙跃头区,邓姓较为集中。
一、邓姓源于邓国 1.受姓始祖:曼季《姓氏急救篇注》说:“邓,古国名,本曼姓,其后称邓氏。以国为姓,是为得姓受姓之始。早在炎黄二帝时,一个以邓 (登)命名的远古部落就已出现在今邓州一带。这一部落的首领邓伯温曾在黄帝时加入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并跟随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到夏朝初年,夏王仲康把其儿子分封到了邓地。黄帝的子孙本来姓姬。邓姓虽然也属黄帝子孙,但由于该姓源于帝喾的儿子契的系统,所以人们认为邓姓源于子姓。契生昭明,昭明生相土,相土生曹圉(音语,Yu),曹圉生冥,冥生振,振生微,微生报乙,报乙生报丙,报丙生主壬,娶妻名扶都,扶都见白气贯月,感而生天乙,是为成汤。成汤为圣王,创立了商朝。入商以后,商王武丁把其叔父分封到了邓地,建立邓国。《路史·后纪九》记载:“初,武丁封叔父于河北蔓,曰蔓侯,有曼氏、蔓氏等,优、邓其出也。”《世本》说:高宗武丁“封叔父于河北,是为邓侯,后因氏焉”。成汤传19世至小乙,小乙之子武丁,是个开拓性的君主,将商朝的版图大大扩展。武丁占领当今河南省的地区,在汉水、淮河之间分封了很多小侯国。武丁封其叔曼季于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市附近,称其地为邓。曼季立国于颍川昭陵之间,国名为邓国。因此,曼季是邓姓的远古始祖。(邓国的地方在今河南省南阳市,秦以后叫邓县,属南阳郡,隋改郡为州,邓县所在的地方叫邓州。)进入春秋后,郑庄公和楚武王的夫人都是邓氏女,并积极参与国家政事,表现出较高的见识和才能,展示了邓国丰厚的文化底蕴。《春秋·桓公七年》载:“邓侯吾离来朝。”邓侯到鲁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一次重大的外交活动,通过访鲁,提高了邓在东周列国中的政治地位。周桓王十七年(前703年),楚国派往邓国的使者道朔和另一名巴国使者在邓国南境遭到(夏阝)(you)国人袭击,财物被掠,人被诛杀。楚王闻讯大怒,派斗廉率领楚巴联军攻打(夏阝)国。邓国知道后则派了养甥和聃甥率军援助(夏阝)国,爆发了“楚巴与邓之战”,经过三次进退后,楚巴联军采用前后夹击的战术,打败邓国。这是有文字记载以来发生在襄樊最早的一次战争。15年后,当楚文王率军借道邓国北上攻打申、吕二国时,作为文王舅舅的邓国侯设宴招待了这位实力强大的外甥。这时,邓国以骓甥、聃甥和养甥为代表的一批大夫,极力主张乘机杀掉楚文王。但邓侯固执己见,不听劝告。结果,楚伐申返回的那一年,攻打邓国。邓国最后终于被楚国灭掉。亡国之后的邓侯子孙和邓国百姓为了纪念邓国,便纷纷改姓邓氏。如邓扈乐在周宫廷内任卿士,邓廖为良将于楚,邓季为贤大夫于吴。 邓氏族人自上古至清,出有众多国君侯爵、丞相大夫,将军总兵、名士文人;君为明君,如邓氏第十九世祖邓侯吾离;将为名将,如邓禹、邓艾、邓羌、邓廷桢、邓世昌;文士或德高善政,如邓通;或通博艺文,如邓石如父子。 邓氏现代历史名人大家较为熟知,邓颖超、邓子恢、邓恩铭、邓宝珊、邓演达、邓中夏……,众多革命先驱为我们树起面面光辉旗帜,至于我们敬仰爱戴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其名字举世瞩目,不仅是邓氏的骄傲,更是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骄傲。
一、邓姓源于邓国 1.受姓始祖:曼季《姓氏急救篇注》说:“邓,古国名,本曼姓,其后称邓氏。以国为姓,是为得姓受姓之始。早在炎黄二帝时,一个以邓 (登)命名的远古部落就已出现在今邓州一带。这一部落的首领邓伯温曾在黄帝时加入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并跟随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到夏朝初年,夏王仲康把其儿子分封到了邓地。黄帝的子孙本来姓姬。邓姓虽然也属黄帝子孙,但由于该姓源于帝喾的儿子契的系统,所以人们认为邓姓源于子姓。契生昭明,昭明生相土,相土生曹圉(音语,Yu),曹圉生冥,冥生振,振生微,微生报乙,报乙生报丙,报丙生主壬,娶妻名扶都,扶都见白气贯月,感而生天乙,是为成汤。成汤为圣王,创立了商朝。入商以后,商王武丁把其叔父分封到了邓地,建立邓国。《路史·后纪九》记载:“初,武丁封叔父于河北蔓,曰蔓侯,有曼氏、蔓氏等,优、邓其出也。”《世本》说:高宗武丁“封叔父于河北,是为邓侯,后因氏焉”。成汤传19世至小乙,小乙之子武丁,是个开拓性的君主,将商朝的版图大大扩展。武丁占领当今河南省的地区,在汉水、淮河之间分封了很多小侯国。武丁封其叔曼季于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市附近,称其地为邓。曼季立国于颍川昭陵之间,国名为邓国。因此,曼季是邓姓的远古始祖。(邓国的地方在今河南省南阳市,秦以后叫邓县,属南阳郡,隋改郡为州,邓县所在的地方叫邓州。)进入春秋后,郑庄公和楚武王的夫人都是邓氏女,并积极参与国家政事,表现出较高的见识和才能,展示了邓国丰厚的文化底蕴。《春秋·桓公七年》载:“邓侯吾离来朝。”邓侯到鲁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一次重大的外交活动,通过访鲁,提高了邓在东周列国中的政治地位。周桓王十七年(前703年),楚国派往邓国的使者道朔和另一名巴国使者在邓国南境遭到(夏阝)(you)国人袭击,财物被掠,人被诛杀。楚王闻讯大怒,派斗廉率领楚巴联军攻打(夏阝)国。邓国知道后则派了养甥和聃甥率军援助(夏阝)国,爆发了“楚巴与邓之战”,经过三次进退后,楚巴联军采用前后夹击的战术,打败邓国。这是有文字记载以来发生在襄樊最早的一次战争。 15年后,当楚文王率军借道邓国北上攻打申、吕二国时,作为文王舅舅的邓国侯设宴招待了这位实力强大的外甥。这时,邓国以骓甥、聃甥和养甥为代表的一批大夫,极力主张乘机杀掉楚文王。但邓侯固执己见,不听劝告。结果,楚伐申返回的那一年,攻打邓国。邓国最后终于被楚国灭掉。亡国之后的邓侯子孙和邓国百姓为了纪念邓国,便纷纷改姓邓氏。如邓扈乐在周宫廷内任卿士,邓廖为良将于楚,邓季为贤大夫于吴。
姓: 邓排名: 34 由来: 约在公元前进13世纪,商代高宗武丁把他的叔父封在邓的地方,建立邓国。西周时,邓国是周朝在南方较为重要的一个异姓侯国,公元前703年得罪了楚国,被楚文王消灭掉,于是邓国的子孙以国名为姓,就是邓姓。关于邓国的城都,有两种说法,一是在当今的河南邓州市,另一是在湖北襄樊市北邓城镇。亡国后的邓国子孙,大多生活在原来的地方,从战国,秦,到汉代,邓氏有的移居到今天的四川,陕西,广东,江苏等省,此后邓氏不断往外迁,有的往南到湖南,湖北,有的往西到山西,甘肃。东晋十六国时,中原邓氏大批向南迁,分布在江南的许多省,在江西,江苏的较多。北宋初,李姓中有一支改为姓邓,为邓姓增加了新的来源。南唐后主李煜,曾封他的第八个儿子李从镒为邓王。南唐亡国后,李从镒的儿子李天和逃到安化(今天的湖南),为了躲避灾难,将自己的姓改为邓姓。邓姓历史名人众多,春秋末有郑国人邓析,是当时的法家先起人和名家;三国时蜀地的名将邓芝,魏国的名将邓艾。宋元时代有学者邓牧,明代有福建农民起义军首领邓茂七,邓伯孙,清代有篆刻家,书法家邓石如,还有与林则徐协力查禁鸦片的两广总督邓廷桢,诗人邓辅纶,海军著名将领邓世昌,近现代邓姓名人主要有邓植仪,真菌学家邓叔群,新闻工作者,学者邓拓。在按人中多少排列的当今中国姓氏中,邓姓居于第34位。邓姓分布概述:邓姓族人自得姓以来,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现今已繁衍到了全国各地,而且人口众多。邓姓人口在全国分布很广,主要集中于四川、广东、湖南 3省,大约占邓姓总人口的56%,其次分布于湖北、江西、云南、广西,这4省又集中了24%。四川为当代邓姓第一大省,居住了邓姓总人口的29%,人口有Z00多万。始兴邓姓在始兴有邓姓1681户,9670人,为该县第三大姓。主要分布在江口乡的江口街、云绕村、长江墟、北山观茶;太平镇的低坝、禾场头、上围街、老黄塘、大坝俚、瑶村;刘家山乡的河渡、上营;顿岗镇的冠佩、岭下;城南乡的牛田陂、罗所、良坝;沈所乡的沈南、沈北、石下、外营、独丰、群星、群胜;澄江镇的暖田、澄江、铁寨;马市镇的黄田、棠梨坑、都安水、都塘铺、侯陂、文路。台山邓姓在台山有邓姓人口4000人,分布在台山16个镇30多个自然村。比较集中居住在冲蒌镇,人口2200多人,其中安仁里 438人、仁洲里181人、稔岗里151人、盘洲里160人、北就里Z20人、新龙里160人、福庆里85人、东成里52人、潮溪里 61人、新屋里100人、白岗里545人、南源里50人;居住斗山镇的人口770人,其中上阁陈冲村450人、西栅村200人、安南村120人;居住海宴镇石浦村400人;居住那扶镇蓝田管区朝阳村250人。其他还有散居于台城、大江、四九、三合、端芬、广海、南湾、隆文、赤溪、田头、都斛镇等地方。梅县邓姓在梅县邓姓分布于梅城和梅县、梅江区所辖的城东、程江、石扇、梅西、石坑、大坪、南口、瑶上、荷泗、径义、水车、梅南、西阳、白宫、丙村、三乡、松口、松东、松南、松源、隆文、白渡、扶大、东郊、西郊、城北、长沙、三角共29个农村乡镇72个管理区(居委会),共有 Z344户,9417人。其中以石扇为多,计有 558户2278人。台湾邓姓邓姓族人来台较早,早在明末便有一位江西宜黄县籍的郑氏部属邓显祖,在台湾过世,死后并下葬在现在彰化县的八卦山。其后,不断有邓姓族人从大陆迁徒到台湾岛上,许多文献都记载邓姓到台湾地区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明末清初之际渡海入台的邓姓族人,经过二三百年的繁衍,已成为台湾较大姓族之一。据台湾文献委员会的调查统计,邓姓为台湾第56大姓,按台湾现有2209万人口计算,台湾人中有近6万人姓邓。 1953—1954年间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对台北、基隆、台中、台南、高雄5市,阳明山一特别区,及台北、宜兰、新竹、苗栗、台中、南投、彰化、台南、屏东、花莲、澎湖11县所作的调查表明,除桃园、云林、台东、高雄4县外,全省居民828804户中,有邓姓2233户,占全部户数的0.27%,居全省737姓的第56位,其中以苗栗、新竹、嘉义、台北 4县邓姓人口为最多,分别有370户、357户、290户、261户,4县邓姓占全部台湾邓姓的近60%。香港邓姓据政府调查资料所载,邓姓聚居较为集中的村落有:(—)大屿山:山下村、塘福村。(二)屏厦区:西山村、新屋村、桥头围、灰沙围、坑尾村、坑头村、上章围、锡降围、锡降村、新围、罗屋村、东头村、巷尾村、祥降围、辋井围。(三)元朗区:英龙围。(四)锦田八乡区:竹坑村、横台山、七星岗、大窝、长莆、吉庆围、泰康围、永隆围、泰康村、祠塘村、锦庆围、水头村、水尾村。(五)大埔区:大埔头、大埔头老围。(六)大网仔区:黄毛应村。(七)粉岭龙跃头区:新围、老围、麻笏围、永宁围、东阁围、新屋村、永宁村、祠堂村、小坑村、麻笏村、小坑新村。(八)粉岭丹竹坑区:鹤薮围、马尾下、莱洞、下莱洞。 (九)沙头角区:岗下, 其中尤以是锦田区、龙跃头区,邓姓较为集中。
一、邓姓源于邓国 1.受姓始祖:曼季《姓氏急救篇注》说:“邓,古国名,本曼姓,其后称邓氏。以国为姓,是为得姓受姓之始。早在炎黄二帝时,一个以邓 (登)命名的远古部落就已出现在今邓州一带。这一部落的首领邓伯温曾在黄帝时加入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并跟随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到夏朝初年,夏王仲康把其儿子分封到了邓地。黄帝的子孙本来姓姬。邓姓虽然也属黄帝子孙,但由于该姓源于帝喾的儿子契的系统,所以人们认为邓姓源于子姓。契生昭明,昭明生相土,相土生曹圉(音语,Yu),曹圉生冥,冥生振,振生微,微生报乙,报乙生报丙,报丙生主壬,娶妻名扶都,扶都见白气贯月,感而生天乙,是为成汤。成汤为圣王,创立了商朝。入商以后,商王武丁把其叔父分封到了邓地,建立邓国。《路史·后纪九》记载:“初,武丁封叔父于河北蔓,曰蔓侯,有曼氏、蔓氏等,优、邓其出也。”《世本》说:高宗武丁“封叔父于河北,是为邓侯,后因氏焉”。成汤传19世至小乙,小乙之子武丁,是个开拓性的君主,将商朝的版图大大扩展。武丁占领当今河南省的地区,在汉水、淮河之间分封了很多小侯国。武丁封其叔曼季于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市附近,称其地为邓。曼季立国于颍川昭陵之间,国名为邓国。因此,曼季是邓姓的远古始祖。(邓国的地方在今河南省南阳市,秦以后叫邓县,属南阳郡,隋改郡为州,邓县所在的地方叫邓州。)进入春秋后,郑庄公和楚武王的夫人都是邓氏女,并积极参与国家政事,表现出较高的见识和才能,展示了邓国丰厚的文化底蕴。《春秋·桓公七年》载:“邓侯吾离来朝。”邓侯到鲁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一次重大的外交活动,通过访鲁,提高了邓在东周列国中的政治地位。周桓王十七年(前703年),楚国派往邓国的使者道朔和另一名巴国使者在邓国南境遭到(夏阝)(you)国人袭击,财物被掠,人被诛杀。楚王闻讯大怒,派斗廉率领楚巴联军攻打(夏阝)国。邓国知道后则派了养甥和聃甥率军援助(夏阝)国,爆发了“楚巴与邓之战”,经过三次进退后,楚巴联军采用前后夹击的战术,打败邓国。这是有文字记载以来发生在襄樊最早的一次战争。15年后,当楚文王率军借道邓国北上攻打申、吕二国时,作为文王舅舅的邓国侯设宴招待了这位实力强大的外甥。这时,邓国以骓甥、聃甥和养甥为代表的一批大夫,极力主张乘机杀掉楚文王。但邓侯固执己见,不听劝告。结果,楚伐申返回的那一年,攻打邓国。邓国最后终于被楚国灭掉。亡国之后的邓侯子孙和邓国百姓为了纪念邓国,便纷纷改姓邓氏。如邓扈乐在周宫廷内任卿士,邓廖为良将于楚,邓季为贤大夫于吴。 邓氏族人自上古至清,出有众多国君侯爵、丞相大夫,将军总兵、名士文人;君为明君,如邓氏第十九世祖邓侯吾离;将为名将,如邓禹、邓艾、邓羌、邓廷桢、邓世昌;文士或德高善政,如邓通;或通博艺文,如邓石如父子。 邓氏现代历史名人大家较为熟知,邓颖超、邓子恢、邓恩铭、邓宝珊、邓演达、邓中夏……,众多革命先驱为我们树起面面光辉旗帜,至于我们敬仰爱戴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其名字举世瞩目,不仅是邓氏的骄傲,更是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骄傲。
一、邓姓源于邓国 1.受姓始祖:曼季《姓氏急救篇注》说:“邓,古国名,本曼姓,其后称邓氏。以国为姓,是为得姓受姓之始。早在炎黄二帝时,一个以邓 (登)命名的远古部落就已出现在今邓州一带。这一部落的首领邓伯温曾在黄帝时加入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并跟随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到夏朝初年,夏王仲康把其儿子分封到了邓地。黄帝的子孙本来姓姬。邓姓虽然也属黄帝子孙,但由于该姓源于帝喾的儿子契的系统,所以人们认为邓姓源于子姓。契生昭明,昭明生相土,相土生曹圉(音语,Yu),曹圉生冥,冥生振,振生微,微生报乙,报乙生报丙,报丙生主壬,娶妻名扶都,扶都见白气贯月,感而生天乙,是为成汤。成汤为圣王,创立了商朝。入商以后,商王武丁把其叔父分封到了邓地,建立邓国。《路史·后纪九》记载:“初,武丁封叔父于河北蔓,曰蔓侯,有曼氏、蔓氏等,优、邓其出也。”《世本》说:高宗武丁“封叔父于河北,是为邓侯,后因氏焉”。成汤传19世至小乙,小乙之子武丁,是个开拓性的君主,将商朝的版图大大扩展。武丁占领当今河南省的地区,在汉水、淮河之间分封了很多小侯国。武丁封其叔曼季于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市附近,称其地为邓。曼季立国于颍川昭陵之间,国名为邓国。因此,曼季是邓姓的远古始祖。(邓国的地方在今河南省南阳市,秦以后叫邓县,属南阳郡,隋改郡为州,邓县所在的地方叫邓州。)进入春秋后,郑庄公和楚武王的夫人都是邓氏女,并积极参与国家政事,表现出较高的见识和才能,展示了邓国丰厚的文化底蕴。《春秋·桓公七年》载:“邓侯吾离来朝。”邓侯到鲁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一次重大的外交活动,通过访鲁,提高了邓在东周列国中的政治地位。周桓王十七年(前703年),楚国派往邓国的使者道朔和另一名巴国使者在邓国南境遭到(夏阝)(you)国人袭击,财物被掠,人被诛杀。楚王闻讯大怒,派斗廉率领楚巴联军攻打(夏阝)国。邓国知道后则派了养甥和聃甥率军援助(夏阝)国,爆发了“楚巴与邓之战”,经过三次进退后,楚巴联军采用前后夹击的战术,打败邓国。这是有文字记载以来发生在襄樊最早的一次战争。 15年后,当楚文王率军借道邓国北上攻打申、吕二国时,作为文王舅舅的邓国侯设宴招待了这位实力强大的外甥。这时,邓国以骓甥、聃甥和养甥为代表的一批大夫,极力主张乘机杀掉楚文王。但邓侯固执己见,不听劝告。结果,楚伐申返回的那一年,攻打邓国。邓国最后终于被楚国灭掉。亡国之后的邓侯子孙和邓国百姓为了纪念邓国,便纷纷改姓邓氏。如邓扈乐在周宫廷内任卿士,邓廖为良将于楚,邓季为贤大夫于吴。

广西壮族自治区消费者协会的风雨兼程二十年 依法维权结硕果二十年来,我区各级消协同心同德,艰苦奋斗,扎实工作,锐意进取,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受理消费者投诉是《消法》赋予消费者组织的主要职能,是消费者组织的基础工作。各级消协恪尽职守,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依法维权”的理念,以热心、爱心、诚心、耐心为消费者排忧解难。在受理投诉,解决消费纠纷中,视群众利益无小事,事事从社会稳定大局出发,用真情赢得消费者的信赖和爱戴。二十年来,我们成功调解了万元以上纠纷2万多件,一般案件18万多件。特别是:1995年,涉及近3000名消费者因受蒙骗而重新缴纳车辆购置附加费共约6000多万元的纠纷;1996年涉及区内外近30000多名消费者的“还本销售冰箱”事件,纠纷金额4000多万元;1997年,涉及全区30个市、县及机关单位,5000多名消费者燃气供应违约导致经济损失330多万元的事件;1998年,灌阳县红旗乡30多位农民投诉谷种质量问题的事件等上万元纠纷2万多件,一般案件18万多件;2000年,处理了贺州市60多户消费者购置宅基地长达6年未能兑现共约240多万元的投诉;2001年,处理了武鸣县247户蔗农的蔗种纠纷;处理了宾阳86户手机用户因网络质量问题,造成经济损失的投诉;2002年,处理了北海市190多名消费者对某公共服务行业收费不合理的投诉;2003年,处理了防城港市115名消费者对公共事业某垄断服务行业强制用户购买安装该厂销售的产品的投诉;2005年,解决了象州县沙兰镇多户农民耕整机质量问题的投诉,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3万多元,村民们给我们送来了一面“心系三农解纠纷,情牵百姓勇维权”锦旗。这些典型的群体投诉,我们都一一受理,克服重重困难,有时甚至挨骂和威胁,但我们从没有退缩过,有效地化解了社会矛盾。 二十年来,广西各级消协围绕投诉难点,特别是群体投诉案件,一方面认真调解,一方面及时向党委、政府反映,引起高度重视,促进问题依法解决。1998年5月,贺州市消协收到农民的投诉,因其施用化肥后,农作物不生长,造成颗粒无收。在消协调解未果的情况下,贺州市消协陈昱吉同志自己掏钱支持农民打官司,但没想到这场官司消费者却败诉了,陈昱吉也成了被告。广西消协对此案件十分重视,与贺州消协一道,就相关的法律法规、产品标准、产品质量等问题,到相关部门咨询并将产品送检,支持、帮助该农民提出申诉。经广西消协多次向自治区党委、政府汇报情况,引起了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并作了重要批示。1999年4月,自治区检察院贺州分院对整个案卷材料进行了严格审查后,认为贺州市人民法院一审判决存在许多错误,遂于1999年6月向贺州地区中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贺州地区中级人民法院将案件发回重审。在事实面前,经法庭调解,经营者承认了错误,该农民得到了应有的经济赔偿,至此,长达一年多的消费纠纷得到圆满解决。1998年,宾阳县古辣镇农民投诉建房水泥质量问题,21户农民联名写信给时任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广西消协名誉会长杨基常。杨基常同志相当重视,两次作了重要批示,按照领导的批示,广西消协会同宾阳县政府有关部门做了大量的细致调查、调解,终于解决了这起复杂棘手的消费纠纷。2002年,《广西商报》因故撤销,导致预交了一年或半年订报费的消费者受损,广西消协每天接到咨询投诉近百人次。接到投诉后,广西消协多次向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和自治区新闻出版局查询情况并提出建议。此情况得到了时任自治区党委副书记马庆生的高度重视,亲自主持召开有关部门会议,给《广西商报》订户实行转订和退款,较好地平息了这起报纸风波,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二十年来,对于调解未果的纠纷,各级消协一方面做深入细致的调查,一方面依法支持消费者提起仲裁和诉讼。特别是:1997年柳州市消协受理一位消费者购买摩托车被欺诈的投诉,在消协多次调解无效的情况下,柳州市消协和广西消协帮助消费者向法院起诉,并为该消费者请了法律援助律师,在一审、二审败诉的情况下,消费者向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提出再审申请,广西消协和柳州市消协多次奔走自治区高院,请求高院依法对此案进行再审。2000年,经历了三年漫长艰辛的诉求后,消费者终于讨回了公道。2005年,柳州市消费者协会和柳州市同望律师事务所联合开展了法律援助工作,为因购买商品房而受到侵权的黄女士免费提供法律支持和援助,为其打赢了官司,挽回了经济损失。 二十年来,每年的“3.15”期间,广西消协都精心组织,周密部署,邀请自治区有关领导以及消协的名誉会长和顾问等领导到现场指导,会同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和企业,运用与消费者面对面直接交流的宣传咨询形式,来提高宣传的质量和效果,各大新闻媒体也争先报道宣传,社会反响强烈。二十年来,我区各级消协组织在宣传方面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消费者权益保护事业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3.15”就像一面旗帜,集结着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更在亿万消费者心中生根开花,成为保护消费者权益的代名词。

二十年来,我区各级消协同心同德,艰苦奋斗,扎实工作,锐意进取,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受理消费者投诉是《消法》赋予消费者组织的主要职能,是消费者组织的基础工作。各级消协恪尽职守,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依法维权”的理念,以热心、爱心、诚心、耐心为消费者排忧解难。在受理投诉,解决消费纠纷中,视群众利益无小事,事事从社会稳定大局出发,用真情赢得消费者的信赖和爱戴。二十年来,我们成功调解了万元以上纠纷2万多件,一般案件18万多件。特别是:1995年,涉及近3000名消费者因受蒙骗而重新缴纳车辆购置附加费共约6000多万元的纠纷;1996年涉及区内外近30000多名消费者的“还本销售冰箱”事件,纠纷金额4000多万元;1997年,涉及全区30个市、县及机关单位,5000多名消费者燃气供应违约导致经济损失330多万元的事件;1998年,灌阳县红旗乡30多位农民投诉谷种质量问题的事件等上万元纠纷2万多件,一般案件18万多件;2000年,处理了贺州市60多户消费者购置宅基地长达6年未能兑现共约240多万元的投诉;2001年,处理了武鸣县247户蔗农的蔗种纠纷;处理了宾阳86户手机用户因网络质量问题,造成经济损失的投诉;2002年,处理了北海市190多名消费者对某公共服务行业收费不合理的投诉;2003年,处理了防城港市115名消费者对公共事业某垄断服务行业强制用户购买安装该厂销售的产品的投诉;2005年,解决了象州县沙兰镇多户农民耕整机质量问题的投诉,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3万多元,村民们给我们送来了一面“心系三农解纠纷,情牵百姓勇维权”锦旗。这些典型的群体投诉,我们都一一受理,克服重重困难,有时甚至挨骂和威胁,但我们从没有退缩过,有效地化解了社会矛盾。 二十年来,广西各级消协围绕投诉难点,特别是群体投诉案件,一方面认真调解,一方面及时向党委、政府反映,引起高度重视,促进问题依法解决。1998年5月,贺州市消协收到农民的投诉,因其施用化肥后,农作物不生长,造成颗粒无收。在消协调解未果的情况下,贺州市消协陈昱吉同志自己掏钱支持农民打官司,但没想到这场官司消费者却败诉了,陈昱吉也成了被告。广西消协对此案件十分重视,与贺州消协一道,就相关的法律法规、产品标准、产品质量等问题,到相关部门咨询并将产品送检,支持、帮助该农民提出申诉。经广西消协多次向自治区党委、政府汇报情况,引起了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并作了重要批示。1999年4月,自治区检察院贺州分院对整个案卷材料进行了严格审查后,认为贺州市人民法院一审判决存在许多错误,遂于1999年6月向贺州地区中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贺州地区中级人民法院将案件发回重审。在事实面前,经法庭调解,经营者承认了错误,该农民得到了应有的经济赔偿,至此,长达一年多的消费纠纷得到圆满解决。1998年,宾阳县古辣镇农民投诉建房水泥质量问题,21户农民联名写信给时任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广西消协名誉会长杨基常。杨基常同志相当重视,两次作了重要批示,按照领导的批示,广西消协会同宾阳县政府有关部门做了大量的细致调查、调解,终于解决了这起复杂棘手的消费纠纷。2002年,《广西商报》因故撤销,导致预交了一年或半年订报费的消费者受损,广西消协每天接到咨询投诉近百人次。接到投诉后,广西消协多次向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和自治区新闻出版局查询情况并提出建议。此情况得到了时任自治区党委副书记马庆生的高度重视,亲自主持召开有关部门会议,给《广西商报》订户实行转订和退款,较好地平息了这起报纸风波,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二十年来,对于调解未果的纠纷,各级消协一方面做深入细致的调查,一方面依法支持消费者提起仲裁和诉讼。特别是:1997年柳州市消协受理一位消费者购买摩托车被欺诈的投诉,在消协多次调解无效的情况下,柳州市消协和广西消协帮助消费者向法院起诉,并为该消费者请了法律援助律师,在一审、二审败诉的情况下,消费者向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提出再审申请,广西消协和柳州市消协多次奔走自治区高院,请求高院依法对此案进行再审。2000年,经历了三年漫长艰辛的诉求后,消费者终于讨回了公道。2005年,柳州市消费者协会和柳州市同望律师事务所联合开展了法律援助工作,为因购买商品房而受到侵权的黄女士免费提供法律支持和援助,为其打赢了官司,挽回了经济损失。 二十年来,每年的“3.15”期间,广西消协都精心组织,周密部署,邀请自治区有关领导以及消协的名誉会长和顾问等领导到现场指导,会同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和企业,运用与消费者面对面直接交流的宣传咨询形式,来提高宣传的质量和效果,各大新闻媒体也争先报道宣传,社会反响强烈。二十年来,我区各级消协组织在宣传方面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消费者权益保护事业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3.15”就像一面旗帜,集结着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更在亿万消费者心中生根开花,成为保护消费者权益的代名词。

为什么广西不叫省却叫壮族自治区!但也是汉族人多壮族少!广西全称广西壮族自治区,简称“桂”。首府南宁是东盟十国和中国团结合作的聚会地点,素有绿城之美称。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祖国南疆,位于东经104°26'—112°04',北纬20°54'—26°24'之间,北回归线横贯全区中部。是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也是中国西部资源型经济与东南开放型经济的结合部,在中国与东南亚的经济交往中占有重要地位。全自治区聚居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民族。战国秦汉时期 战国时期,岭南称百越之地,广西属百越的一部分。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秦统一百越,在岭南设桂林、南海和象三郡,。当时桂林的郡治不在今天的桂林市,而在当时的布山,位于今天的桂平市西南。今广西属桂林郡全部(广西称“桂”由此而来),象郡的一部分,南海郡的小部分。此外,长沙郡的小部分,黔中郡的小部分亦在广西境内。 秦末汉初,南海郡代理郡尉赵佗攻占桂林郡、象郡,建立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广西为南越国属地。广西铜鼓文化是中国灿烂的一面汉元鼎六年(前111),武帝平定南越王国,在岭南设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郡。中国西汉开始广西部分和越南中部和北部属西汉的交州的交趾郡,今广西其它部分部分地域分属郁林、苍梧、合浦3郡21县,其中郁林郡治布山县(今桂平西南),苍梧郡治广信县(今梧州市),合浦郡治从汉建武十九年(43)从徐闻迁合浦县(今浦北县境内)。此外,汉时今广西还有小部分地域分属零陵、武陵郡。东汉末,广西大部属交州统辖。 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国时期,广西壮族自治区大部属吴国,桂西北小部属蜀国。吴在今广西境内设桂林、始安、临贺、苍梧、郁林、合浦六郡,今桂北部分地域属零陵、武陵郡,桂西部分地域属蜀国的兴古郡。设置的县增至39个。 两晋时期,今广西境内设置苍梧、郁林、桂林、合浦、始安、临贺、晋兴、宁浦、永平、西平10郡,设置的县增至57个,分属广州、交州和湘州统辖。 南北朝时期,今广西地域始属南朝宋、齐、梁,后大部属陈地,今桂西、桂西北小部分地域属北朝周。先后设置9州、48郡、127县,其中37郡、78县为新设。 隋唐时期 隋统一中国后,将中国分为九州,广西大部分地域始安、永平、宁越、郁林、苍梧、合浦等郡属杨州,只有零陵、熙平2郡属荆州。先后设置85个县,其中61个承袭南北朝。 唐朝沿用隋制。唐太宗于贞观元年(627)将全国分为10道,今广东、广西绝大部分地域属岭南道(治所在今广州)。另外,桂西、桂西北和桂东北部分地域属江南道。开元二十一年(733),玄宗把江南道分为东西两道和黔中道,今桂西、桂西北部分地域属黔中道,桂东北部分地域江南西道。咸通三年(862),懿宗将岭南道分为岭南西道和岭南东道。广西大部分地域属岭南西道,广东属岭南东道。岭南西道治所设在邕州(今南宁),南宁在唐朝开始成为广西的首府。岭南西道除广西外,还包括现在的海南岛、雷州半岛一带。岭南西道设立桂、容、邕三管经略使,史称"三管",基本上形成广西后来行政区疆域的轮廓。此外,富川、钟山、贺州、藤县、岑溪一带属岭南东道。贞观末年,今广西境内设有34州。这些州大部分沿袭久远,直到明清时期才有的改府,有的改县。唐朝在今广西境内先后设置224个县,唐末减至154个。从唐朝开始,在今广西少数民族地区设置50个羁縻州、51个羁縻县。 五代宋元时期 五代十国时期,今广西桂林、柳州、梧州以北地区先属楚国,后属南汉,其余地区全属南汉。这一时期,今广西境内的行政建置基本沿袭唐代,设置的州有37个,其中34个为唐旧州;设置的县有135个,其中133个为唐旧县;此外还有羁縻州32个,羁縻县31个。 宋朝开宝四年(971),宋灭南汉,统一岭南。先后将全国划分为15路,至道三年(公元997),今广西绝大部分地域属于广南路,今全州、灌阳、资源一带属荆湖路。元丰元年(1078),分广南路为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今广西绝大部分地域属广南西路,治所设在桂州(今桂林),桂林从宋朝开始正式成为广西的首府。广南西路辖地除广西外,还包括今广东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一带。此外,分荆湖路为荆湖南路和荆湖北路,今全州、灌阳、资源一带属荆湖南路。大观元年(1107),分广南西路另设置黔南路,辖地包括今桂西北部分地域。大观三年(1109),黔南路并入广南西路,更名广西黔南路,次年仍名广南西路。南渡后更名为广西路。这是"广西"名称的由来,广西得名由宋代始。宋在今广西境内先后设置2府、41州、3监、139县、85羁縻州、80羁縻县。 元朝时期,设省、路(府)、州、县四级区域制。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元朝在全国设1个中书省、11个行中书省。今广西先属湖广行中书省。元顺帝至正二十三年(1363),从湖广行中书省南部划出,设置"广西等处行中书省",这是广西设省的雏形。当时广西行中书省内划为12路、1府、1司、9州分别统辖各县。12路是:南宁路(治宣化县,今南宁)、静江路(治临桂县、今桂林)、柳州路(先治柳城,后移马平,今柳州)、梧州路(治苍梧,今梧州)、太平路(治崇善,今崇左)、田州路(治田州,今田东)、思明路(治思明州,今宁明),浔州路(治桂平),来安路(治奉议州,今田阳)、廉州路(治合浦)、钦州路(治钦州)、镇安路(治今德保),还有平乐府(治平乐)、庆远南丹安抚司(治宜山,今宜州);9州是:郁林州、容州、象州、宾州、横州、融州、藤州、贺州、贵州。此外,今全州、灌阳、资源仍属湖广行中书省(治今湖北武昌)统辖。元末,今广西境内设有2府、1安抚司、13路、9州、53县、60土州、8土县。 明清时期 明朝时期,撤销元朝的行省之名,设司、府(州)、县(土州)三级区域制。全国划分为13个布政使司。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设广西承宣布政使司,"广西"名称由此固定下来。广西布政使司内划分为11个府和3个直隶州统辖各县。11个府是:桂林府(治临桂县,今桂林)、柳州府(治马平,今柳州)、庆远府(治宜山),思恩府(先治乔利,今马山境,后迁治武缘,今武鸣境)、思明府(治思明土州,今宁明)、平乐府(治平乐)、梧州府(治苍梧,今梧州)、浔州府(治桂平)、南宁府(治宣化,今南宁)、太平府(治崇善,今崇左)、镇安府(治今德保);3个直隶州是:归顺州(治今靖西)、田州(治今田东)、泗城州(治今凌云)。此外,全州原属湖南地,洪武二十七年(1394),全州(今全州、灌阳、资源)自湖广永州府改属广西后,今广西地域大体形成。洪武二年六月(1369)将原属广西所辖的廉州、钦州划拨广东统辖。明末,今广西境内设有13府、4州、44县、34土州、6土县和5个长官司。 清朝时期,推行省、府(直隶厅)、州(直隶州)、县四级区域制。复设广西省,省会驻桂林府(今桂林市)市。广西全省划分为11个府、2个直隶厅、2个直隶州,分别统辖各州市县。11个府是:桂林府(治临桂,今桂林)、柳州府(治马平县,今柳州),庆远府(治宜山)、思恩府(治武缘,今武鸣)、泗城府(治凌云)、平乐府(治平乐)、梧州府(治苍梧,今梧州)、浔州府(治桂平)、南宁府(治宣化,今南宁)、太平府(治崇善,今崇左)、镇安府(治天宝,今德保);2个直隶厅是:上思直隶厅(治今上思)、百色直隶厅(治今百色);2个直隶州是:郁林直隶州(治今玉林)、归顺直隶州(治今靖西)。此外廉州府(治今合浦)、钦州直隶州(治今钦州),均属广东省。荔波县原属广西省,清世宗雍正十年(1732)划归贵州省统辖。清末,今广西境内设有13府、4州、44县、34土州、6土县、10土司和3长官司。 民国时期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于1912年成立中华民国。民国期间,广西沿袭清朝称省,地域与清朝大致相同。民国元年,直隶州、厅均改为府,全省划分为10府:桂林府、平乐府、柳州府、庆远府、梧州府、浔州府、南宁府、太平府、镇安府、思恩府,分别统辖各县。民国二年(1913)撤销府制,由省直接统辖各县。民国六年(1917),全省划分为6道:桂林道(治今桂林)、柳江道(治柳州)、南宁道(治今南宁)、苍梧道(治今梧州)、镇南道(治今龙州)、田南道(治今百色),分别统辖各县。始自明清的对土官管辖区的改土归流措施,至民国十八年(1929)全部完成,全部土州、土县改设新县。民国十五年(1926),根据军政合一的原则,废除道制,把全省划分为若干区。民国十九年(1930),全省划分为12个民团区。民国二十三年(1934),改民团区为行政监督区。在此期间,广西为新、旧桂系军阀统治达28年之久。民国三十三年(1944),全省划分为8个区,辖99县,外加1个直辖市和1个设治局。民国三十八年(1949),截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夕,全省划分为1市(桂林)、15区(1―15区)、99县。钦州、合浦、灵山、防城仍属广东省统辖。自广西设省起,直至民国时期,省会绝大部分时间在桂林,仅民国元年至民国二十五年(1912―1936)迁于南宁。 新中国成立至今 1949年12月10日,广西全省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设广西省,省会设在南宁。1952年12月10日,在壮族聚居的邕宁、宜山、百色3个专区成立桂西壮族自治区;1956年3月改为桂西壮族自治州;1956年10月,中共中央提出了建立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倡议,1957年6国务院作出关于建立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决定,并在同年7月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通过相应的决议。1958年3月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宣告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此后,广西境内的行政区划虽时有变动,但自治区一级的建置未改变。1965年10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广西僮族自治区更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从自治区成立20周年的1978年起,将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纪念日的3月5日改为12月11日,与右江苏维埃和红七军成立的日子相一致。
你认为广西是壮族管的吗?你查看广西人大及自治区委书记,有哪个是壮族人,还不是汉族人而且还是外调来的老大,壮族自治区就是个名堂而已,没实际作用
西南剿匪。人造民族。慢人一步。
我们汉族自己独立自己当主席
谁跟你说布山在桂平。。。在贵港好吧

广西全称广西壮族自治区,简称“桂”。首府南宁是东盟十国和中国团结合作的聚会地点,素有绿城之美称。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祖国南疆,位于东经104°26'—112°04',北纬20°54'—26°24'之间,北回归线横贯全区中部。是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也是中国西部资源型经济与东南开放型经济的结合部,在中国与东南亚的经济交往中占有重要地位。全自治区聚居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民族。战国秦汉时期 战国时期,岭南称百越之地,广西属百越的一部分。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秦统一百越,在岭南设桂林、南海和象三郡,。当时桂林的郡治不在今天的桂林市,而在当时的布山,位于今天的桂平市西南。今广西属桂林郡全部(广西称“桂”由此而来),象郡的一部分,南海郡的小部分。此外,长沙郡的小部分,黔中郡的小部分亦在广西境内。 秦末汉初,南海郡代理郡尉赵佗攻占桂林郡、象郡,建立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广西为南越国属地。广西铜鼓文化是中国灿烂的一面汉元鼎六年(前111),武帝平定南越王国,在岭南设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郡。中国西汉开始广西部分和越南中部和北部属西汉的交州的交趾郡,今广西其它部分部分地域分属郁林、苍梧、合浦3郡21县,其中郁林郡治布山县(今桂平西南),苍梧郡治广信县(今梧州市),合浦郡治从汉建武十九年(43)从徐闻迁合浦县(今浦北县境内)。此外,汉时今广西还有小部分地域分属零陵、武陵郡。东汉末,广西大部属交州统辖。 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国时期,广西壮族自治区大部属吴国,桂西北小部属蜀国。吴在今广西境内设桂林、始安、临贺、苍梧、郁林、合浦六郡,今桂北部分地域属零陵、武陵郡,桂西部分地域属蜀国的兴古郡。设置的县增至39个。 两晋时期,今广西境内设置苍梧、郁林、桂林、合浦、始安、临贺、晋兴、宁浦、永平、西平10郡,设置的县增至57个,分属广州、交州和湘州统辖。 南北朝时期,今广西地域始属南朝宋、齐、梁,后大部属陈地,今桂西、桂西北小部分地域属北朝周。先后设置9州、48郡、127县,其中37郡、78县为新设。 隋唐时期 隋统一中国后,将中国分为九州,广西大部分地域始安、永平、宁越、郁林、苍梧、合浦等郡属杨州,只有零陵、熙平2郡属荆州。先后设置85个县,其中61个承袭南北朝。 唐朝沿用隋制。唐太宗于贞观元年(627)将全国分为10道,今广东、广西绝大部分地域属岭南道(治所在今广州)。另外,桂西、桂西北和桂东北部分地域属江南道。开元二十一年(733),玄宗把江南道分为东西两道和黔中道,今桂西、桂西北部分地域属黔中道,桂东北部分地域江南西道。咸通三年(862),懿宗将岭南道分为岭南西道和岭南东道。广西大部分地域属岭南西道,广东属岭南东道。岭南西道治所设在邕州(今南宁),南宁在唐朝开始成为广西的首府。岭南西道除广西外,还包括现在的海南岛、雷州半岛一带。岭南西道设立桂、容、邕三管经略使,史称"三管",基本上形成广西后来行政区疆域的轮廓。此外,富川、钟山、贺州、藤县、岑溪一带属岭南东道。贞观末年,今广西境内设有34州。这些州大部分沿袭久远,直到明清时期才有的改府,有的改县。唐朝在今广西境内先后设置224个县,唐末减至154个。从唐朝开始,在今广西少数民族地区设置50个羁縻州、51个羁縻县。 五代宋元时期 五代十国时期,今广西桂林、柳州、梧州以北地区先属楚国,后属南汉,其余地区全属南汉。这一时期,今广西境内的行政建置基本沿袭唐代,设置的州有37个,其中34个为唐旧州;设置的县有135个,其中133个为唐旧县;此外还有羁縻州32个,羁縻县31个。 宋朝开宝四年(971),宋灭南汉,统一岭南。先后将全国划分为15路,至道三年(公元997),今广西绝大部分地域属于广南路,今全州、灌阳、资源一带属荆湖路。元丰元年(1078),分广南路为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今广西绝大部分地域属广南西路,治所设在桂州(今桂林),桂林从宋朝开始正式成为广西的首府。广南西路辖地除广西外,还包括今广东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一带。此外,分荆湖路为荆湖南路和荆湖北路,今全州、灌阳、资源一带属荆湖南路。大观元年(1107),分广南西路另设置黔南路,辖地包括今桂西北部分地域。大观三年(1109),黔南路并入广南西路,更名广西黔南路,次年仍名广南西路。南渡后更名为广西路。这是"广西"名称的由来,广西得名由宋代始。宋在今广西境内先后设置2府、41州、3监、139县、85羁縻州、80羁縻县。 元朝时期,设省、路(府)、州、县四级区域制。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元朝在全国设1个中书省、11个行中书省。今广西先属湖广行中书省。元顺帝至正二十三年(1363),从湖广行中书省南部划出,设置"广西等处行中书省",这是广西设省的雏形。当时广西行中书省内划为12路、1府、1司、9州分别统辖各县。12路是:南宁路(治宣化县,今南宁)、静江路(治临桂县、今桂林)、柳州路(先治柳城,后移马平,今柳州)、梧州路(治苍梧,今梧州)、太平路(治崇善,今崇左)、田州路(治田州,今田东)、思明路(治思明州,今宁明),浔州路(治桂平),来安路(治奉议州,今田阳)、廉州路(治合浦)、钦州路(治钦州)、镇安路(治今德保),还有平乐府(治平乐)、庆远南丹安抚司(治宜山,今宜州);9州是:郁林州、容州、象州、宾州、横州、融州、藤州、贺州、贵州。此外,今全州、灌阳、资源仍属湖广行中书省(治今湖北武昌)统辖。元末,今广西境内设有2府、1安抚司、13路、9州、53县、60土州、8土县。 明清时期 明朝时期,撤销元朝的行省之名,设司、府(州)、县(土州)三级区域制。全国划分为13个布政使司。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设广西承宣布政使司,"广西"名称由此固定下来。广西布政使司内划分为11个府和3个直隶州统辖各县。11个府是:桂林府(治临桂县,今桂林)、柳州府(治马平,今柳州)、庆远府(治宜山),思恩府(先治乔利,今马山境,后迁治武缘,今武鸣境)、思明府(治思明土州,今宁明)、平乐府(治平乐)、梧州府(治苍梧,今梧州)、浔州府(治桂平)、南宁府(治宣化,今南宁)、太平府(治崇善,今崇左)、镇安府(治今德保);3个直隶州是:归顺州(治今靖西)、田州(治今田东)、泗城州(治今凌云)。此外,全州原属湖南地,洪武二十七年(1394),全州(今全州、灌阳、资源)自湖广永州府改属广西后,今广西地域大体形成。洪武二年六月(1369)将原属广西所辖的廉州、钦州划拨广东统辖。明末,今广西境内设有13府、4州、44县、34土州、6土县和5个长官司。 清朝时期,推行省、府(直隶厅)、州(直隶州)、县四级区域制。复设广西省,省会驻桂林府(今桂林市)市。广西全省划分为11个府、2个直隶厅、2个直隶州,分别统辖各州市县。11个府是:桂林府(治临桂,今桂林)、柳州府(治马平县,今柳州),庆远府(治宜山)、思恩府(治武缘,今武鸣)、泗城府(治凌云)、平乐府(治平乐)、梧州府(治苍梧,今梧州)、浔州府(治桂平)、南宁府(治宣化,今南宁)、太平府(治崇善,今崇左)、镇安府(治天宝,今德保);2个直隶厅是:上思直隶厅(治今上思)、百色直隶厅(治今百色);2个直隶州是:郁林直隶州(治今玉林)、归顺直隶州(治今靖西)。此外廉州府(治今合浦)、钦州直隶州(治今钦州),均属广东省。荔波县原属广西省,清世宗雍正十年(1732)划归贵州省统辖。清末,今广西境内设有13府、4州、44县、34土州、6土县、10土司和3长官司。 民国时期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于1912年成立中华民国。民国期间,广西沿袭清朝称省,地域与清朝大致相同。民国元年,直隶州、厅均改为府,全省划分为10府:桂林府、平乐府、柳州府、庆远府、梧州府、浔州府、南宁府、太平府、镇安府、思恩府,分别统辖各县。民国二年(1913)撤销府制,由省直接统辖各县。民国六年(1917),全省划分为6道:桂林道(治今桂林)、柳江道(治柳州)、南宁道(治今南宁)、苍梧道(治今梧州)、镇南道(治今龙州)、田南道(治今百色),分别统辖各县。始自明清的对土官管辖区的改土归流措施,至民国十八年(1929)全部完成,全部土州、土县改设新县。民国十五年(1926),根据军政合一的原则,废除道制,把全省划分为若干区。民国十九年(1930),全省划分为12个民团区。民国二十三年(1934),改民团区为行政监督区。在此期间,广西为新、旧桂系军阀统治达28年之久。民国三十三年(1944),全省划分为8个区,辖99县,外加1个直辖市和1个设治局。民国三十八年(1949),截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夕,全省划分为1市(桂林)、15区(1―15区)、99县。钦州、合浦、灵山、防城仍属广东省统辖。自广西设省起,直至民国时期,省会绝大部分时间在桂林,仅民国元年至民国二十五年(1912―1936)迁于南宁。 新中国成立至今 1949年12月10日,广西全省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设广西省,省会设在南宁。1952年12月10日,在壮族聚居的邕宁、宜山、百色3个专区成立桂西壮族自治区;1956年3月改为桂西壮族自治州;1956年10月,中共中央提出了建立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倡议,1957年6国务院作出关于建立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决定,并在同年7月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通过相应的决议。1958年3月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宣告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此后,广西境内的行政区划虽时有变动,但自治区一级的建置未改变。1965年10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广西僮族自治区更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从自治区成立20周年的1978年起,将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纪念日的3月5日改为12月11日,与右江苏维埃和红七军成立的日子相一致。
你认为广西是壮族管的吗?你查看广西人大及自治区委书记,有哪个是壮族人,还不是汉族人而且还是外调来的老大,壮族自治区就是个名堂而已,没实际作用
西南剿匪。人造民族。慢人一步。
我们汉族自己独立自己当主席
谁跟你说布山在桂平。。。在贵港好吧
你认为广西是壮族管的吗?你查看广西人大及自治区委书记,有哪个是壮族人,还不是汉族人而且还是外调来的老大,壮族自治区就是个名堂而已,没实际作用
西南剿匪。人造民族。慢人一步。
我们汉族自己独立自己当主席
谁跟你说布山在桂平。。。在贵港好吧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
你 发表评论:
欢迎